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8年07月18日 星期三

    食育:以食育人,以文化人

    推荐图书:《小学生食育》

    王迎兰 《 中华读书报 》( 2018年07月18日   24 版)
    王迎兰:人民教育出版社少儿读物编辑出版中心主任编辑,教育学硕士,曾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其责编的“最美中国系列图画书”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第四届全国推荐百种优秀民族图书目录”。

        饮食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在人类历史进程和文明进步中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出“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是从战争胜负的角度论述粮食的重要性。而在新的时代,在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的大背景下,这一论断却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作为独立个体的我们,要反思我们的健康问题,与健康相关的饮食问题。如何健康饮食?如何教孩子们健康饮食?食育正在走进我们的视野。

        为什么要策划《小学生食育》这样的选题?

        答案很简单,时代需要,孩子需要。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4[3号])提出将食物与营养知识纳入中小学课程,引导学生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中小学为重点,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

        2017年,全球100多万20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患I型糖尿病,中国有4.7万,位居全球第四。不仅是慢性病的问题,随处可见的“小胖子”“小瘦子”“小眼镜”更是让家长们烦恼,儿童的饮食习惯问题、健康问题、生活习惯问题等必须得到高度的重视。如何重视,作为一个老的教材编辑,我想,让食育走进学校,走进课堂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如何让孩子们爱上《小学生食育》?

        答案很简单,连玩带学,连吃带做。食育,不仅仅是营养知识的普及,更是做与吃的实践,让儿童在实践中学习才是正道。

        《小学生食育》丛书精选食物和营养主题,兼顾中国味道与儿童饮食的营养健康,让小学生在轻松有趣的阅读中,在科学严谨的实验中,体验、学习、成长。丛书按学生年龄特点、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将课程按学年设计为32课时,每个学年完成16课时,每周一次,每次两节课,两个学年完成全部的内容。课程内容分为食具、食材、营养与卫生学知识,传统文化知识三部分;学习类型设计为:教师讲授30%,课堂操作实践20%,学生阅读与自主实践50%。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堂操作实践的时间可以占到整个教学时间的60%,学生更多的是动手操作,在烹饪与品尝中学习。全书一共设计了96个实践活动,平均每一课3个活动,包括烹饪活动和实验活动。从操作地点区分,一类是学校活动,包括64个学校操作活动;一类是家庭亲子活动,包括32个父母和孩子一起动手操作的活动,我们期待,让食育通过学校走向家庭,走向社会,让社会大众了解食育的重要。

        《小学生食育》就是简单的教孩子们做和吃吗?

        不是的,食育是健康教育,是生命教育,是习惯培养,是文化传承。《小学生食育》从设计之初,就秉持着传承中华传统饮食文化和对儿童科学饮食习惯的双重目的。每一课的“怀古鉴今”栏目,通过连环画的图文结合的方式讲述了中华传统饮食故事。每一课的“古礼撷萃”栏目,选择《论语》《礼记·曲礼》等多部古籍中的经典语录,通过配图讲解、对话讨论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了解饮食礼仪、传统礼仪文化,逐渐规范自己的行为。每一课的“节日节气”栏目,将中国24节气与8个传统节日介绍给学生,配以国画和诗歌,丰富学生的视觉体验,让学生在欣赏国画、阅读古诗中了解中华民俗文化。

        食育,是健康教育,更是文化传承。让我们一起走进食育,走进《小学生食育》,一起追寻中国食材和食物的起源,一起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源远流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