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8年03月14日 星期三

    相扶世运顺乎天

    ——雁门萨氏考记

    兴安 《 中华读书报 》( 2018年03月14日   03 版)

        福州确实是个名人荟萃的地方。如果你走进三坊七巷或者朱紫坊,就如同走进了名人故居的博物馆,一户连着一户,一家挨着一家,如果再提起曾经主人的名字,你会不住地惊叹,然后是肃然起敬。来到朱紫坊,我被一处明清时期的古宅所吸引,它应该是这条巷子里最豪华的一个院落。院临街有6扇大门,两侧为高耸的马头墙,东墙头塑有一狮子,西墙头塑有一如意。主门的两边是一幅楹联:“雁门垂世泽,榕峤振家声。”横批:“本固枝荣。”左右门面上各贴着两个大字:“政通、人和。”字体遒劲、稳健,字意家国兼顾,忧国忧民。最让我好奇的是两个高挂的红灯笼上写着“雁门”两个字。家住福州的作家林那北告诉我,这就是闻名中外的萨家,即“雁门萨氏”的祖宅。近代著名海军大将萨镇冰便出自这里,还有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赫赫有名的萨氏家族。

        提起雁门萨氏,必然会联想到元代的大诗人萨都剌,还有那首“紫塞风高弓力强,王孙走马猎沙场。呼鹰腰箭归来晚,马上倒悬双白狼。”的诗句。据萨家后人称,出生在山西雁门的萨都剌就是他们萨家的第三世先人。

        萨都剌,元代著名诗人和画家。祖父思兰不花,曾跟随元世祖忽必烈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元朝第五代皇帝元英宗时被赐姓萨,定居代州雁门(今山西代县),由此成为雁门萨氏的肇始。有关萨都剌的族属,学术界一直有争议,有说是西域的回回人,有说是答失蛮氏的蒙古人。但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国家民族身份认定时,福州雁门萨氏的后人大多将自己的民族成分认定为蒙古族,这应该为萨都剌的族属问题画上了一个句号。关于萨都剌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地位,当代文学史家们评价并不充分,他们过多地花时间考证和甄别他的族属问题,而遮蔽了他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有些学者甚至以“游山玩水、归隐赋闲、慕仙礼佛、酬酢应答”之类的言辞来为他定位,低估其创作的思想价值,还有的学者以今天的眼光来强求他的文学立场和思想意识,令人无语。我个人以为萨都剌的诗歌创作,仅凭《上京即事五首》和《念奴娇·登石头城》两首便足可与唐宋的那些诗词大家相提并论。

        那么,雁门萨氏是如何从山西来到福建的呢?据史料记载,萨都剌有兄弟三人,萨都剌为长兄,其弟萨野芝有一子为萨仲礼,在元惠宗时,考中进士,被封予福建行中书省检校一职,于是萨仲礼举家来到福建就职,并定居福州,百年后葬于候官县(今福州市鼓楼区)大梦山,成为了雁门萨氏入闽开基的始祖。元朝灭亡后,萨氏后人逐渐汉化,第三代的萨都琦中了明朝的进士,官至礼部右侍郎,雁门萨家便完全融入儒家文化的传统礼仪之中,从语言文字到生活方式,变成了地地道道的福州人。据统计,在雁门萨氏落户福州的600多年时间里,萨家共产生了9位进士、40位个举人、10位诗人。而在近现代的100多年中,这个家族又产生了5位将军、12位博士、几十位学者、1位中央研究院院士和1位中科院外籍院士,其中就有中国海军的奠基人之一萨镇冰。

        萨镇冰,雁门萨氏第十六世,历任海军统制、海军总长、代理国务总理、福建省省长、海军部高级顾问、全国政协委员等职。最让人称道的是他在甲午海战中奋勇反击日寇,誓死守卫炮台的英勇事迹。在我方战舰相继被敌方击沉的困境下,萨镇冰所掌管的康济号成为唯一幸存者。另外,在1907年,作为清朝海军统制的萨镇冰派遣军舰在西沙群岛巡视,宣誓我国主权,这为当时已经被列强蚕食得岌岌可危的清朝统治下破碎山河,留下维护国家主权的精彩一笔。

        作为军队高级将领,萨镇冰为官清廉,爱民如子,且有风骨。他治军严谨,不仅不贪污腐败,还用自己的俸禄贴补军饷,修复军舰。引退后,更是致力于慈善事业,在福州开办孤儿院、工艺传习所、收容所,并向海外闽侨募集巨资,建成具有慈善性质的佛教医院,以济世救人为本,施医赠药。1926年冬天,军阀张毅率残余部队流窜到闽县,大肆掠夺,烧毁民舍,乡民们流离失所。萨镇冰走遍南洋群岛,募集了20余万元巨款,重建灾区,并亲自督办救济事宜。当地村民感激涕淋,为他建起长寿亭,称赞他为“活菩萨”。

        然而,正如他的先祖萨都剌一样,萨镇冰的一生也存有不少的非议。尤其是近年,有史家对他在国民革命时期的政治立场发出了质疑。说他效忠清室,反对“武昌起义”,还在张勋复辟的内阁担任了海军总长一职等等。作为一个在历经元、明、清三个封建王朝,近800年受儒家文化浸淫的家族中走出来的军人,我们不能以今天的眼光来强求并限定他,我以为,在他看来,清朝是一个象征,一个代表着中国几千年来正统文化和体制稳定与延续的一个保障。当它摇摇欲坠的时候,他必须为之牺牲,尽职尽忠。由此我想起了王国维,作为前朝遗老在清灭亡之后,他依然留着辫子,感叹毕生追求的文化与传统的衰落,并最终为之沉湖殉葬。学术界并没有因为王国维的“愚忠”和“殉清”而质疑甚至否定他在美学和哲学方面的成就,而且还对他充满悲剧性的结局表示同情和认可。其实,知道那段历史的人明白,萨镇冰并不是一个因循守旧的老顽固,当袁世凯背叛民国称帝时,曾任命他为内阁海军大臣,但被萨镇冰拒绝,而民国恢复后,黎元洪大总统要他做海军办事处的办事员,他却不嫌职位的卑微欣然赴任,表现了他顾全大局,以国家为重的情操和胸怀。也是出生在福建的女作家冰心非常肯定她的这位老乡,她在一篇文章中写道:“萨镇冰先生,永远是我崇拜的偶像。”并高度赞扬——他是中国海军的模范军人。

        在他晚年,拒绝了蒋介石的邀请,毅然决然地留在了大陆,并发表文告拥护中国共产党。他的这一行动,也佐证了在晚年人生的关键时刻,他对未来的高瞻远瞩和对社稷的坚定信念。1952年4月10日,萨镇冰先生病逝于福州,享年94岁。临终前,萨镇冰先生写下一首诗,表现了这位饱经沧桑的世纪老人的人生智慧、对国家和民族复兴的希望以及对天道人伦的敬仰:“国疆昔小而今大,民治虽分终必联,人类求安原有道,俗情狃旧尚无边,忘怀富贵心常乐,从事勤劳志益坚,所望群公齐努力,相扶世运顺乎天。”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