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开国皇帝曹丕有句名言:“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典论·论文》)可以说将文章的作用提到了极致。更早的《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高度重视写文章。周发源先生向往和践行“耕读持家”的文化传统,勤于读写,把对读书、工作和生活的知行思感融于笔端,化成文章。《源道》一书就是选自他多年来创作的几百万字文章。全书共四卷:第一卷包括理论文章26篇,第二卷包括调研报告10个,第三卷包括讲话发言42篇,第四卷包括随笔短文72篇。是作者从100多篇已刊发的理论文章、近30个调研报告、200多次讲话发言以及200多篇各类随笔散文中遴选出来的。这套书凝聚了作者30多年的心血汗水,有许多独到之处。
由于时代所限,作者的正规学校教育不系统,曾经下农村、学手艺、闯社会、进工厂剧团,仅是凭借着从小对读书写作的分外喜爱和心中怀揣的梦想,坚持着各类作品的创作。截至目前,出版专著2部,主编著作20多部,在《求是》发表理论文章5篇,《新华文摘》全文转载2篇,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13篇,15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级别的奖励,被多所高校聘为兼职教授,其学术业绩得到社会认可。从较低的起点出发,能够取得如此丰硕成果的学者并不多见,堪称草根底层成功逆袭的范例。在如今崇尚高学历和海外留学的时代里,对于那些没有机会获得学历文凭或者继续深造的青年人来说,这种榜样值得学习。周发源的成功证明了一个道理:只要拥有梦想,始终坚持做自己最喜爱的事情,久久为功,终有所成。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述:“人是要有点精神的。不管岗位、年龄如何变化,只要一息尚存,就应有所追求、有所奉献、有所作为,为国家、为人民、为自己。”对困惑迷茫、信仰迷失、精神懈怠、及时行乐的部分当代年轻人来说,这些话宛如一服清醒剂。
乱世出英雄,盛世出华章。盛世是和谐、理性、科学的时代,盛世的人们自然会发现社会生活多方面的美好,容易创作出反映五彩缤纷的现实生活的作品。《源道》第四卷收入的散文、随感贴近现实,既有对自然与社会的歌颂与赞美,也有对人生的感悟与反思;既有对自己情感心声的抒怀,也有对青年同志关于工作、学习、生活的交心谈心,述说着励志故事,让人感到亲切真诚。收入的书评、书序既有对优秀作品的推介,也有对作者人格力量的品读。收入的短论既有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学理探讨,也有对特定社会现象、社会现实或社会问题的深刻剖析。这些作品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诸多领域,透过它们,读者能看到作者的生活与情感经历。阅读这些作品,能得到慰藉和启迪。
俯古观今,“文章合为时而著”,文章与时代发展休戚相关,好文章必然是时代的产物,是事业的需要,是实践的结晶。一个人的思想,就是对世间的观察感悟而来的所思所想,是在对人类文明遗产继承借鉴与在改造现实世界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作者进入社会科学领域后所写的理论文章,大多是围绕着当时的大问题大事件展开的,留下了或深或浅的时代痕迹,如对邓小平决策思想的研究、对官僚主义的研究,都是着眼于当时的理论热点问题,走在学术前沿进行思考研究的。开展实地调研、解决现实问题是作者后期研究的主要方向。作者注重选择当时的热点难点问题、紧扣实际实践、深入探讨分析,然后提出政策建议,体现了责任感,具有一定的思想高度。
无论古今中外,文章都被作为治国理政的大事摆在重要位置,帮助执政者延伸治理领域、提升治理能力,打造“纸上江山”。《源道》第三卷收入发言讲稿42篇,涉及中心组学习会、学会年会、学术年会、学术研讨会等各类会议,有的是学习贯彻上级精神,有的是谋划部署工作任务;有的是工作报告,有的是专题讲课,有的是座谈交流,有的侧重做事,有的注重为人,是作者担任湖南省社科联党组书记期间对全省社会科学工作的思考谋划,是出台政策举措的思想基础,是推进各项工作的思路方法。
《源道》第二卷收入调研报告10个,这些调研报告问题导向鲜明,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对策性和可操作性,有的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共湖南省委、省人大、省政府领导人的肯定批示,为政府作出决策、制定政策提供了学理支撑和智力支持,较好地发挥了智库作用,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这些文章或者阐释政策、统一思想,或者分析矛盾、探究问题,或者弘扬精神、鼓舞士气,都是作者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形成的文稿,具有大局意识、前瞻性和针对性,兼具学术和实用价值。
读书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读书的深化,写作能把零散的东西变成系统的,把孤立的东西变成联系的,把粗浅的东西变成精深的,把感性的东西变成理性的。正如作者所言:将以甲子轮回为新起点,学不止、思不怠、研不懈、写不停,开启自己的“第二春”。笔者衷心希望先生心中那束希望之光永远闪耀,眼前那片思想之海不断拓展,在治学路上不断推出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