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担任北师大“中国儿童阅读提升计划”首席专家,到近100所小学进行过语文教育、儿童阅读的指导,写了不少儿童阅读、家庭教育与儿童文学的书,也常应邀到全国各地给语文老师讲课,给孩子们和家长讲课。
给家长讲座时,发现不少家长不知道如何指导孩子读书。给语文老师讲座时,发现不少语文老师不知道如何抓好学生的作文,甚至对作文很头疼。不断有家长和老师向我求教,这促使我深入思考这些问题。
儿童的成长,包括身体的成长和精神的成长。精神的成长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分不开的,当然也与孩子们的自我学习、自我成长分不开。孩子的读书与作文当然需要家长和语文老师给予指导、帮助,但它是儿童实现自我成长,学会审美,完善人格,提升精神的一个重要方式。从某种程度上说,读写能力直接决定一个人的文明程度。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的人,会作文,才是文明人。而读书与写作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性。不爱读书,不读好书,是很难写好文章的。会写,文字功夫好,才能说明语文能力强。
很多家长也大致明白这些道理,但具体怎么做好课外引导和指导,如何提高孩子的作文能力,搞好语文学习,他们并没有什么好办法。有些家长也喜欢买书,却不知道哪些书适合孩子读,或者说,不知道孩子该读什么书。有些家长和语文老师对阅读的看法是建立在媒体宣传上的,他们只读流行书。读书很重要,尤其是小学阶段读经典,对孩子来说,有四个方面的好处:一是培养阅读趣味,读好书,读经典,以后对流行书对垃圾读物不会感兴趣。二是培养理解力,理解力不好,初中、高中的后劲不足。三是会审美,对文字感悟力强,能很快捕捉到最美最有益的信息。四是爱读书,坐得住,以后做什么,都能坚持。的确,读流行的书,很难培养真正的审美趣味。流行读物,读起来轻松,很过瘾,但读完了,就忘记了。读流行的书,只会成为一个消费者。读经典,才能培养审美趣味,具备审美水平。因此我认为,读了经典,才算是一个真正的读者。但要做一个读书人,除了受到大量经典的润泽,还要有写作能力,即会作文。
作文课,很多老师反映不知道怎么教。从理论上说,读过中文专业、会写作的人都可以教作文。但有一个知识转换问题,有些受过中文科班教育的人不会把文学写作的知识、方法转换成作文方法。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是中国特色的语文写作文体,应该是最有应试特色且最模式化的写作,只是语文教育界的人不知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特点和教学目标在哪里。其实,这三种语文写作文体,很容易教,也很容易学,小学高年级学生完全可以在两三周内学好。我在《语文建设》杂志发表过一篇文章,简练地阐述了作文教学的基本目标,即记叙文就是要培养学生生动地讲故事的能力,议论文就是要培养学生清晰地阐述观点的能力,而说明文就是要培养学生准确地描述事物的能力。不过,这三种模式化写作,可能会在不久后被淘汰。语文教育应该鼓励创意写作,并形成以经典阅读与创意写作二者为核心的新语文。
对家长来说,如何抓孩子的作文呢?我觉得提高孩子作文能力也不难,一、二年级写话时鼓励孩子把话写通顺,而不是一开始就逼孩子写长作文。在三年级时,让孩子尽量用自己熟悉的字和词写一个完整的故事。有些家长宁可让孩子用不少拼音,也要逼孩子写一篇主题深刻的作文,这样反而效果差。到了四年级,可以和孩子讨论一些主题,让孩子活跃思维,写出好作文。通过指导女儿和其他孩子作文,我觉得小学生都可以写好作文,有些孩子不会作文,是家长和语文老师过于苛刻的要求让他们对作文产生了厌倦。此外,很多孩子不爱读书,是他们开始读书时,父母和老师就给他们提出很高的要求,甚至过于苛刻和单一的限制。比如,有的父母一味地给孩子读某一类知识读物,读到后面,孩子就不爱读了。
去年,《人民日报》刊文发问:“为何孩子写作文就失真?”有些人在网络上抱怨孩子懒惰,不爱思考,等等。我觉得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语文课本里有些文字有些“假大空”,导致语文老师习惯性地认可了这种“假大空”是“真善美”。第二,作文教学有问题,从大纲到具体的教学,都追求主题要高大上,立意要高要深。事实上,刻意表现主题立意,就迫使孩子们用假材料假故事。第三,应试考试只讲格式形式对,不追求文字真。我觉得找到了这三个原因,注意方式,加强课外阅读,就很容易抓好孩子的作文了。当然,孩子的读书和作文,家长都不能坐等语文老师来关注和解决。应该和语文老师配合起来,一起来抓,共同来抓,才会有很好的效果。
需要强调的是,这本书不只是写给家长朋友的,也希望对语文老师有启发。最初学语文时,就爱读会写,自然也有了高的人生的起点。抓好孩子的读与写,不只是抓好了语文,也是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