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7年07月05日 星期三

    影视剧在《红高粱》经典化中的作用

    张学军 《 中华读书报 》( 2017年07月05日   03 版)

        一部文学作品能否成为经典,除了自身的独创性、深刻性和超越性之外,还要能够为不同时代的人们所接受,在接受的过程中逐渐达到共识。世世代代地流传下去。文学作品经典化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接受的过程。《红高粱》发表在《人民文学》1986年第3期上,《红高粱家族》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7年出版。30年过去了,《红高粱》仍是广为人们关注的作品。30年来,《红高粱》被文学批评家们充分阐释研讨,进入了当代文学史,被编入多种文学选读本,作为文学名著走进大学课堂,还被收入《中国当代文学辞典》《中外影视大辞典》《小说大辞典》《中国新时期文学辞典》等辞书,从而为广泛传播流布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30多年来,文学批评家和文学史家对《红高粱》的充分研讨,对其价值和意义的阐发,为《红高粱》的经典建构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学术界已经充分认识到这种贡献,但是,对次文学在《红高粱》经典化中的重要作用,则有所忽略。次文学是法国社会学家罗贝尔·埃斯卡皮在《文学社会学》中提出的一个概念,他把根据文学原著改编的连环画、摄影小说、电影、电视剧等称之为“次文学”。他认为次文学在普及大众和延长文学作品寿命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1987年,由陈剑雨、朱伟和莫言编剧、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电影由西安电影制片厂制作完成,上映后引起极大的轰动,一时间形成了全国争说红高粱的盛况,极大地提高了莫言和《红高粱》的社会知名度。1988年,该影片获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第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等国内外大奖。次年《红高粱》影片获第16届布鲁塞尔国际电影节广播电台听众评委会最佳影片奖,法国第5届蒙彼利埃国际电影节银熊奖。1990年该影片获民主德国电影家协会年度奖提名,古巴年度发行电影评奖十部最佳故事片之一。正是由于电影《红高粱》的影响,为小说《红高粱》的经典建构打下广泛的群众基础。电影《红高粱》在国际上连获大奖,为莫言带来极高的声誉,也引起了西方文学界对莫言及其作品的关注。

        2012年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又引发了一轮改编《红高粱》的热潮。影响较大的就是电视剧《红高粱》。该剧由赵冬苓等编剧,郑晓龙导演,以火爆的收视率及话题效应引发广泛关注。在长达三周的播出中,不仅一举创下四星联播十年来总收视率5.4的最高纪录,更以网络播放量三周突破25亿的成绩,一举刷新电视剧网络播放记录,成为当之无愧的年度现象级巨制。

        电影《红高粱》是根据中篇小说《红高粱》和《高粱酒》(即《红高粱家族》中的第一、二章)中的内容改编的,电视《红高粱》则是由《红高粱家族》改编而成。影视版《红高粱》各有千秋,电影版偏重于写意,电视剧版则侧重于写实。尤其是影视剧的歌曲更是广为传唱,电影插曲《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和《酒神曲》粗犷豪放的曲调,30年来一直传唱不衰,而今仍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电视剧片尾曲《九儿》那委婉而又高亢的旋律反复回环的咏唱,也为广大民众所喜爱。这三首歌曲对《红高粱》的传播功不可没。许多没有看过影视剧的人们也对这些歌曲情有独钟。

        除影视剧外,《红高粱》还被改编为许多舞台剧。2012年8月31日《红高粱》被改编成同名豫剧,由河南省三门峡市豫剧团演出。2013年10月由青岛歌舞剧院改编的同名舞剧在青岛大剧院演出,2015年由天津评剧院改编的同名评剧在国家大剧院参加“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演出”,也是在2015年山西晋剧院改编的同名晋剧参加了北京金秋优秀剧目展演,还有同名茂腔等。

        根据小说《红高粱》改编的同名影视剧、舞台剧和其衍生的歌曲,为《红高粱》的广泛传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如果说学术界对《红高粱》的研讨肯定了其文学价值地位,那么影视剧等则在大众传播上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在中国知网上的《红高粱》栏下的学科分布中(2017年4月8日),戏剧电影与电视艺术出现的频次是2184,,中国文学的频次是1326,加上文艺理论150,世界文学61,文学的总频次1537,远远比不上戏剧影视的频次。

        与文学阅读相比,影视剧有着广泛的受众。2013年4—5月,山东大学“当前社会‘文学生活’调查研究”课题组,向18所院校的大学生发放了2000份调查问卷,调查对象涉及除军事学之外的所有学科的学生,收到有效问卷1676份。在这次调查中,我们把阅读过《红高粱》小说的,与看过《红高粱》电影的做了一个对比:其中有285人读过小说,占17%,而看过电影的则有925人,占55.2%。观看过《红高粱》电影的比率比阅读过作品的比例高出38.2%。时过30年,当前的大学生对电影《红高粱》仍趋之若鹜,足见其艺术魅力。许多人对莫言作品的最初认识就是从影片《红高粱》开始的。由此可见,在文学经典形成的过程中,影视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扩大了受众的范围,延长了作品的生命,使《红高粱》经常出现在文化群体的话语中,成为国家文化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很高的社会知名度。

        “次文学”作为一种再创造的艺术品,是对文学经典的再认识,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但每一种改编都是依据当下的社会文化语境做出的,都是根据自己的艺术样式的特点进行的,各取所需地从原著中选择有利于自身特点的内容进行改编,并过多地掺杂了时下流行的元素,对原著有着或多或少的偏离或误读。如电视剧《红高粱》就增加了一些原著中没有的人物,增加了感情线索,设置了淑贤与罗汉的恋情,还有张俊杰与九儿、余占鳌三角恋的情节等,以迎合大众审美需求。豫剧《红高粱》连主人公都改了,主人公是九儿和十八刀,以此来寓意“九一八”,对原著都有所偏离。各种艺术样式的改编都有自己的长处,又不可免其局限。根据《红高粱》改编的次文学,与原著相比都难以达到原有的丰富性和深刻性。所以,在我们充分肯定次文学在《红高粱》经典化中的作用时,也应看到其局限的存在。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