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7年04月19日 星期三

    “快时代”需要“静阅读”

    《 中华读书报 》( 2017年04月19日   20 版)

        上海图书馆昨天发布《上海市公共图书馆2016阅读报告》。报告显示,2016年,共有85.4万读者在上海图书馆借过书刊,年人均外借量为29.4册。其中一半以上读者年外借量超过13册,借阅量最大的一位读者外借图书达2649册。据了解,这位读者名叫李光华,自2012年上图开始发布该报告起,李光华几乎年年蝉联“阅读达人”称号,借阅册数最高的2014年曾借阅4027册。去年,李光华的借阅数量虽然有所回落,但仍达到平均每天超过7册。(4月13日《解放日报》)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中,传统的阅读方式空间被挤压,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和阅读载体的丰富,让阅读变得随时随地,无处不在,阅读也由此带上消费时代的速食印记。然而,任然有人会坚守传统的阅读习惯,因为纸质的书页更能贴近心灵与文字的距离;而铅印的字里行间,却有着图像与影音无法营造的想像空间。比如,如李光华一样的“阅读达人”,爱书成癖,几乎每天都会去图书馆借书读书。

     

        或许有人会说,现在的工作那么忙,哪有时间读书啊?这其实是一个借口。古人早有“枕上、厕上、马上”读书的习惯。今天,我们也完全可以在茶余饭后、在旅行途中、在一切闲暇的时光见缝插针读上几页书。仍以“阅读达人”李光华为例,他是一名70后,职业是私企老板的司机,每天有大量时间在车上等待,而他正是把在车上等老板的时间都用来看书。他还说,生活中自己社交面很小,主要的业余生活就是阅读,只要一有时间就会到图书馆“弯一弯”。相比之下,有多少人宁可把时间用在在各种“屏”中穿梭,也不会选择随身带一本书,择一僻静的角落,安静地阅读?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可以塑造个体与民族精神,一个人读不读书、读书多少,可以从气质和人生态度上看出来。个体的气质万涓成水,就是一个城市的气质,一个国家的气质。今日之中国,正处于一个讲求效率与便捷的“快时代”,我们每天都在行色匆匆,都在奔跑奋斗,却少了些不慌不忙,少了些优雅从容,这就使得很多人在精神气质方面显得焦虑不已,显得功利十足。而且,由于没有了纸质“慢阅读”的那份宁静和耐心,自然也缺乏对阅读内容的深入思考,亦难培养人们慎思和笃行的习惯。

     

        阅读遇上浮躁,注定其会被弱化,有资料统计:世界上最爱看书的是以色列人,每人平均每年买44本书,韩国人买12本书,而中国人只买0.5本书。印度工程师孟莎美曾经写过一篇题为《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的文章,红遍网络。他在文中叩问:“中国是一个有着全世界最悠久阅读传统的国家,但现在的中国人似乎有些不耐烦坐下来安静地读一本书。一次我和一位法国朋友在虹桥火车站候车,朋友突然问我:‘为什么中国人都在打电话或玩手机,没有人看书?’”此问,问得及时,问得中肯,问得到位,是该我们坐下来安静阅读的时候了。

     

        “快时代”需要“静阅读”。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让我们在“快时代”下,保持阅读时的那份宁静和耐心,静下心来,多与好书交朋友,多些伏案静读的时间,把读书当成家常便饭,以便在“慢阅读”中保持思想活力,在书海中得到智慧启发,在书香中滋养浩然之气。其实,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喜爱读书,写在人们脸上的焦虑就会慢慢少去,社会也会变得越来越宁静有序,“书香社会”也才会扑面而来。

     

        河南省内乡县 盛会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