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没有想到会出这样一本书,将我在文学评论与研究之外关于艺术方面的评论和随感文章结集成册,不觉间竟然达到近20万字。近几年来,我除了关注文学,其他艺术门类的活动也参加一些,各种艺术门类的创作、展演、研讨、争论,包括作品内部的得失、优劣,也都时而做一点评论和推介。这就是本书的由来,当时觉得每做一事都是本业之外的旁枝末节,集中起来一看,个人还是非常欣慰的。毕竟这多少算是一种意外之喜。
收在书中的文章,大多数写于我到《文艺报》工作之后,也即2009以后几年间。其中涉及到的,最多的是电视剧评论,其他也包括了电影评论、电视文艺评论,也有少量关于舞台艺术、美术方面的评论,除了评论之外,部分文章是结合文学与艺术的关联,针对当前文艺思潮和各类艺术创作的走向,发一点感言,提一点问题,强调一种观点。几年下来,我个人在内心深处所获得的新认识和新收获要远大于这里的文章。一是对各种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其中从业的艺术家有了更多理解,他们的才智,他们的甘苦,他们的担当以及付出。每一个艺术门类都有其创作规律,都有必须符合自身规律的创作方式,也都有各自的传播和推介渠道。在这一了解和理解的过程中,对当代中国艺术发展的整体状况认识上更加切实,对文艺思潮的把握也更加全面。比如中国的电视剧,近十年来发生的变化,无论是艺术上还是作为产业,都是非常巨大的。中国电视剧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创作、制作、推广行业,优秀的电视剧不但在国内有广大受众,其中不少也正走向海外,形成了广泛影响。这其中有很多作品需要进行及时、中肯的评价,有太多的经验需要总结。
相比较而言,电视剧评论还有很大的开掘空间。一是电视剧评论包括整个电视文艺评论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我们的理论还都是基于传统的文学理论进入新兴艺术品的,结合电视艺术自身特点特别是将产业特点与艺术规律相结合的理论还有待加强。二是电视剧及整个电视文艺评论在媒介和渠道上还有进一步向艺术本身结合的必要。电视是大众媒介,电视艺术在高雅与通俗,普及与提高方面有许多需要探讨的现实问题。目前,我们的电视文艺评论主要依托的还是传统纸媒,如刊物和报纸,这样就势必造成观看者与评介者信息不对称,评论的声音不能最有效地传递到受众面前的局面。
近几年来,我受邀参加了一些艺术活动,非常感谢艺术界朋友们的信任,为我提供了许多接触、了解、参与艺术创作与评论的机会。在电影及各类舞台艺术中,欣赏的机会和兴致同时提高,对个人而言,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学习机会。所有这些机会的获得,并非因为自己有多高的鉴赏力和评判力,实在都是朋友们的信任作为基础和前提。
应该说,收在书中文章里的观点,还无法形成自己系统性的、有理论前设的论述,更多是直接的感受加一点对艺术本身的理解,电视剧、电影、音乐、舞台艺术尚且如此,对美术等问题的看法就更加直浅了。但我仍然十分珍视这些文章,特别是它们集结为一体的时候,至少可以看出自己这些年来在艺术鉴赏上的一点长进。于读者呢,我以为也可以就其中所涉及的作品评价、对艺术创作和传播的看法进行一番探究,对文艺思潮和现象有一点了解。在此意义上,这些文章也或有一点价值吧。
在我的心目中,最优秀的批评家必须是以文学为根基,以分析经典作家、经典作品为擅长,始终把文学作为艺术之根来对待和理解,文学既是其出发点,又是其归宿。但一个批评家绝不应仅仅限于谈论文学,批评的眼光体现在,在批评家眼里,一切皆是批评的对象,都可做艺术的分析。当罗兰·巴特讨论“埃菲尔铁塔”、“巴黎没被淹”这些看似非艺术话题时,时时处处流露出一个批评家慧眼独具的能力;当苏珊·桑塔格在其著作中讨论“疾病的隐喻”,讨论战争、历史与艺术的关系的时候,你才会发现,作一个批评家其实是一件比创作家更幸福的事。而且他们无一例外地都对电影、摄影、美术甚至服饰、时尚展开生动的批评,使一切成熟的不成熟的,高雅的流俗的,都变成艺术史、审美史当中的一部分。与这些经典的批评家相比,我们的差距还很大。一方面加深理论根基,另一方面广泛涉猎,一方面有成规定见,另一方面敏锐观察周围世界所发生的一切,这样的学术的、艺术的,专业的、大众化的素养,是对当代批评家提出的要求。我深感自己已经错过了这种综合训练的机会,只能在就事论事中防止太过人云亦云,却仍然想努力,更寄希望于青年批评家们。
(《艺林观点》阎晶明著 山东人民出版社2017年3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