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确实有很多人是这样的,他们希望搞清楚。是一个小说,我就按着小说来读,是散文,我知道什么是好散文,我就按照散文的尺度来判断。这实际上隐含着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系列约定和惯例。但就我个人来讲,从写作上说,不管是十几年前,还是现在,我越来越爱做的一件事,就是让你搞不清楚,拒绝那些约定和惯例。我也有我的道理,这个道理我可以找很多大人物来做后盾,假如这里坐着庄子,我们的记者一样会问,庄子老先生你写的这到底是小说,是散文,是哲学著作,是论文,还是什么?这也会把庄子问疯掉。我们现在这样的分类,像抽屉格子一样的分类,是现代文学以来建构起来的。但我们中国文学有个更伟大的传统,我把它叫做“文”的传统,这个文的传统是很难用虚构还是非虚构,小说还是散文这样来分类的。
——针对坊间对其新书《青鸟故事集》的文体争议,评论家李敬泽如是说(《北京青年报》“文艺评论”2017年1月20日,《重回中国文学“文”的传统》)。
“抢救”这个词已经不对了,怎么抢救?社会形态变了,生长它的东西已经没有了,抢救是没有用的。我的意思是,过去我们有这些东西(民间艺术),过去没有被重视,现在赶紧拿出来,快点让大家研究一下,重视起来,把它变成一门学问。能把它的印记留在博物馆、艺术馆就很好了,哪能让它发展呢?它没办法发展了。就像我们把青铜器拿出来,让大家看看,但还能发展青铜器吗?不能了。
——致力于中国民间美术搜集整理的艺术家杨先让谈到民间艺术的保护和发展不无忧虑(《新京报》“书评周刊”2017年1月21日,《对话杨先让我亲眼看见民间艺术如潮水般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