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6年12月28日 星期三

    2016科学文化阅读印象记

    江晓原(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

    《 中华读书报 》( 2016年12月28日   15 版)

        2016年我的科学文化阅读,比较奇特之处,首先是读了三部有着“丝绸之路”这个名字的书。

        第一部是《丝绸之路2000年》(修订版)([英]吴芳思著,赵学工译,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年4月出版),因为责任编辑是我昔日的学生吴慧博士,所以我早早就见到了书。本书讲述丝绸之路上千年风云和万里风光,全书分15个主题,各主题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内容则独立成篇。全书都在讲故事,“丝绸之路”这个名字让人遐想万千,它将古老的四大文明连接起来,编织了欧亚诸多国家之间多少如烟往事。

        第二部是《海上丝绸之路2000年》(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11月出版),作者梁二平是我老友,他作为一个资深报人,从收集、研究中国古代海图开始,硬生生将一个民间历史爱好者变成了专业人士,如今他竟能和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们谈笑风生平起平坐。这本书纠正了许多人头脑中的错误观念,比如将“丝绸之路”理解为中国人到国外做生意的商贸之路,却不知更多的时候是外国商人不远万里要到中国来做生意,所以海上丝绸之路实际上直接通向今天的“一带一路”。

        第三部更为奇特,简直有点名不副实:《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实际上是一部通俗化的世界历史,但写法比较别致。如果不算第一章“丝绸之路的诞生”和结语“新丝绸之路”,全书实际上就是分24章讲述24个主题,每个主题皆以“某某之路”名之,比如“黄金之路”、“白银之路”、“小麦之路”等等,甚至还有“纳粹之路”、“冷战之路”。虽是通俗作品,篇幅倒也不小,中译本有50多万字。

        与科幻有关的书籍近年渐成我的阅读热点。2016年首先要提到的是我主编的ISIS文库中的《Nature杂志科幻小说选集·II》([英]亨利·吉编,夏笳等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10月出版),因为2015年的《Nature杂志科幻小说选集》受到意外欢迎,出版社很快购买了第二集的版权,再接再厉继续推出。这次我找了国内科幻界的“女神”夏笳和李恬——她们两人都曾在Nature杂志上发表过科幻小说——来翻译。这一集包括95篇小说,仍由我分成10大主题。看看所谓的“国际顶级科学期刊”上这些紧跟国际科幻潮流的短篇小说,也还有些意思。

        引进的科幻小说中,必须特别提到《基里尼亚加》([美]迈克·雷斯尼克著,汪梅子译,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8月出版),这是一本可以归入反乌托邦传统下的短篇幻想小说集,由10个故事组成,这10个故事居然先后得了2个雨果奖、9个雨果奖和星云奖提名。这些故事在情节上有着内在的连续性,但最重要的是,这些故事具有极强的思想性,让读者思考工业文明和现代化对人类究竟意味着什么?没有现代化的人类有没有幸福的可能?另一本小说集《你一生的故事》([美]特德·姜著,李克勤等译,译林出版社2015年5月出版),作者是国际科幻界的获奖专业户:自1990年至今已经获得四次雨果奖,四次星云奖,三次轨迹奖,四次日本科幻大奖。

        国内的作品我看了《天父地母》(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年3月出版),这是王晋康2013年推出的长篇科幻小说《逃出母宇宙》的续篇。自《三体》问世之后,描写“宇宙级别的灾变”成为中国科幻作家乐意面对的新挑战。《逃出母宇宙》和《天父地母》就是王晋康在这方面的新尝试。王晋康还经常借书中人物之口,为这种假想的灾变补充着各种各样的理论依据和推理细节。

        另一部必须提到的作品是《地外文明探索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12月出版),作者是我昔日的学生穆蕴秋博士。这是国内第一部对科幻进行学术研究并且以纯学术文本形式呈现的成果。通过天文学史上一系列被“过滤”掉的历史事件,展示了一种新科学史的可能性:科学其实是在无数幻想、猜测、弯路甚至骗局中成长起来的,科学的胜利也并不完全是理性的胜利,因此完全有理由将科学幻想视为科学活动的一部分。

        最后还要提到一本新品种:漫画小说《睡魔·1·前奏与夜曲》([美]尼尔·盖曼著,山姆·凯斯等绘,韩刚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8月出版)。名家名作,我个人倒是相当喜欢,但这种西式漫画幻想作品对中国读者来说还很陌生,国内出版社以往几次引进努力都不很成功。

        还有六种学人著作,也非常值得提到。首先是吴国盛教授的《什么是科学》,问世后反响颇大,仅就“滋生话题”这一功能而言,就已经为中国科学史作出了贡献。适宜和此书扎堆的书有两种:一是李约瑟的《文明的滴定》([英]李约瑟著,张卜天译,商务印书馆2016年8月出版),以前曾以《大滴定》之名在国内介绍过,此次终于呈现全璧。此书中的李约瑟更像是一位编史学上的极端主义者,甚至像一个革命者。二是威尔逊的《知识大融通:21世纪的科学与人文》([美]爱德华·威尔逊著,梁锦鋆等译,中信出版社2016年10月出版),被认为是凝聚了他毕生智慧,有着极为宏大的抱负,要重启启蒙运动的知识统一论之书。这个书名,在很大程度上还不算言过其实,虽然作者在全书中几乎从未谈到天文学和物理学,但是除此之外,威尔逊还是能够横扫千军长驱直入。

        还有三本书,主题一个比一个宏大。《纳博科夫的蝴蝶:文学天才的博物之旅》([美]库尔特·约翰逊等著,丁亮等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4月出版)是传记作品,纳博科夫在文学和博物学两个领域跨界,“纳粉”们推崇他,如就跨界这一点而言倒确实可以傲视一大堆文学巨匠。《纳粹医生:医学屠杀与种族灭绝心理学》的主旨是“理解罪恶”,在大量访谈的基础上写成。作者试图展现,罪恶的制度设计如何“把人变成鬼”。并从历史观念、社会心理、人个心理等多个方面探讨何以会发生纳粹集中营里的这种大屠杀。而田松教授的《稻香园随笔》(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16年3月出版),虽是他年轻时人见人爱的专栏文章结集,但主题却超级宏大——反思科学,反思工业文明,反思现代化。书中思想激进,金句迭出,堪为年轻学人思考和写作的典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