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6年12月21日 星期三

    阅读庄电一

    王岩森 《 中华读书报 》( 2016年12月21日   03 版)

        庄电一的身上,既有老派读书人的影子:方正、敦厚、严谨;又有新闻人的特有气质:敏感、热情、开朗;既有学者的深邃,还有作家的细腻。

        记者庄电一,是早就知道且熟悉的;作家庄电一,却是读完文集之后才知道的。庄电一跨越新闻、文学两界,左手写新闻,右手著文学,是典型的“跨界”写作。在当下,“跨界”写作的人不少,但能像庄电一这样“跨”得自然、熨帖,毫无违和之感的并不多见。究其原因,除了因为庄电一的才华、才情之外,大概与记者和作家、新闻与文学这两种身份、两类文体有诸多相通之处不无关系:记者和作家都因为重责任、讲情怀而被视为社会的良心、时代的良知;新闻和文学也都因为忠实地反映现实、记录历史而被视为改良社会、改造人性的利器。

        现代意义的新闻,在中国出现得较晚,而且较早的几代新闻人都是身兼数职的多面手,从王韬、梁启超、黄远生,到张季鸾、王芸生、张友鸾,到储安平、赵超构、徐铸成,都是兼有记者、作家、学者、政论家等多重身份的新闻大家,他们都以自己的思想、情怀、专业和智慧,为自己从事的新闻事业、为民族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是中国新闻人的传统之一。中国新闻人的另一传统,是从古代士人到现代知识分子一脉相承的重责任、讲使命、敢担当的精神气质。这两种传统,在庄电一的身上、笔下,都有传承、发扬。我以为,这正是庄电一其人、其文的意义、价值所在。

        写新闻,庄电一是多面手。在庄电一最近出版的《满眼风光》书中,我尤其感兴趣的是《社会万象篇》《文化教育篇》《各界人物篇》几部分。无论是记录社会万象,还是言说文化教育、书写各界人物,都与民生、与文化、与教育息息相关,而关注民生、心系文化教育,正是庄电一的襟怀、志趣所在。用庄电一自己的话来说,“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记者,首先要抓大事,要关注国计民生中的各类问题。在了解真相,掌握事实,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就要勇敢出击。”我理解,在庄电一的意识里,所谓“大事”莫过于民生、文化教育。因此,他关心《从“母亲水窖”到“六个一工程”》、质疑《大病医保:天上真能掉馅饼?》、述说《读书可以改变什么》。

        成为一个作家,是庄电一少年时代就已开始的梦想,而且这个梦一做就是三十余年,而且不仅有梦想更有行动,在其笔下,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现代文体均有实践与探索,而且都保持了相当的水准。他的文集《青山明月不曾空》就是他这方面的收获。如果说,庄电一是以新闻记录时代的变迁轨迹的话,那么,文学创作则是其心路历程的生动呈现。不知不觉间,大家熟悉的记者庄电一和开始熟悉的作家庄电一已经迈进了耳顺之年。之所以说“不知不觉间”,是因为很难将眼前这个总是笑眯眯的总让人感觉浑身有使不完的劲的微微有点发福的东北大汉与“耳顺之年”联系起来。我想,退休之于庄电一而言,与其说是进入休息的状态,倒不如说是人生的一个新的起点、新的开始。依我们熟悉的老庄(这是庄电一最喜欢的称呼之一)的性格,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老庄的笔下一定会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更多更有智慧、更富激情的篇什!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