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6年11月23日 星期三

    一本刊物是这样影响中国新时期儿童文学的

    《少年文艺》创刊40周年名家云集南京谈文学

    本报记者陈香 《 中华读书报 》( 2016年11月23日   01 版)

        本报讯(记者陈香)一本刊物是如何影响中国新时期儿童文学的?日前,“文学力量影响童年”《少年文艺》创刊40周年庆典暨新时期少儿文学创研会在南京举办。高洪波、黄蓓佳、梅子涵、刘海栖等知名作家和薛涛、孙卫卫、小河丁丁、李秋沅等青年作家济济一堂,回顾了《少年文艺》(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主办)的办刊历程。40年来,《少年文艺》始终坚守自己的文学标准,发现、培养了一大批少儿文学作家,不仅是新时期少儿文学的参与者和亲历者,更成为中国当代少儿文学走向世界艺术巅峰的见证者和助推者。

     

        江苏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巡视员沈建国,江苏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王朔,江苏省委宣传部、共青团江苏省委相关部门负责人,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张建康等与会。

     

        1976年,是新时期少儿文学的起点,《少年文艺》创刊。40年来,《少年文艺》始终以“文学少年的知音,陶冶性情的艺苑,作文入门的向导,未来作家的摇篮”为办刊宗旨,发表过高洪波、刘健屏、黄蓓佳、梅子涵、曹文轩、程玮、金曾豪、周锐、秦文君、孙云晓、陈丹燕、董宏猷等一大批知名作家的许多重要作品。从《少年文艺》走出的大量知名作家至今仍活跃在中国儿童文学创作领域。

     

        《少年文艺》还一直以扶植少年作者为己任,培养了一批新生代的作者,如饶雪漫、韩寒、章红、郁雨君、孙卫卫、顾抒、小河丁丁、邹凡凡、张晓玲、邹抒阳、赵菱、王岚、王君心等。韩寒、饶雪漫的处女作均发表在《少年文艺》上。现任主编田俊认为,在中国少儿文学期刊领域,《少年文艺》的独特性在于,在其40年发展历程中出现了许多伙伴型作家,他们与杂志共成长,如曹文轩、黄蓓佳、梅子涵、刘健屏,以及近年来的小河丁丁、王君心、邹凡凡等。

     

        今天的《少年文艺》编辑团队仍然秉承前辈的专业精神和服务意识,采用“责任编辑直线联系”“重点作者由责任编辑一对一结对联系”的模式,彼此之间形成了朋友般的友谊,编辑在对作者的跟踪关注后也易于掌握作者的创作走向,从而提出中肯、有建设性的意见。可以说,作者是在刊物的这种氛围中慢慢成长起来的。

     

        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深情回忆了与《少年文艺》的友谊。年轻的时候,高洪波非常想当一名诗人。从云南部队转业回北京,高洪波进入《文艺报》,成为一名负责儿童文学、民族文学、民间文学,当然还有诗歌评论的编辑兼记者,诗笔自然不能放下和搁置。当时正好女儿生下来,自己又刚30岁,于是非常有热情地向《少年文艺》投稿,结果就被刊用了。兴奋之余,他开始了连绵不断的创作。高洪波说,这是他“30岁的诗意”,现在,他要用这份诗意祝贺《少年文艺》40岁的生日。

     

        身在异国的曹文轩专为《少年文艺》40周年发来了视频。曹文轩的回忆是,那时,他不过20岁左右,从盐城到南京,要坐长途汽车,一路上都很颠簸,因而总觉得去南京是去一个遥远的地方。《少年文艺》首任主编顾宪谟老师总是来信,约谈稿件;曹文轩因此就从家乡出发,去一趟南京。当时,曹文轩的身份是一个农村青年、业余作者,但离开时,《少年文艺》的主编和编辑们总要将他送到大街上。“许多年后,我依然记得在《少年文艺》窄小而拥挤的编辑部,顾先生给予的勉励。这位长辈很专心、很负责,很能体贴我们这些在当时根本没有什么出路的人。”曹文轩如是表示。

     

        黄蓓佳回忆,当时,她刚到北大读书,在文学上极度迷茫。之前,黄蓓佳是写成人文学的,接受的是“三突出”的文学教育;进入北大之后,正是改革开放开始,外国文学纷纷涌入中国,一下颠覆了黄蓓佳之前的文学观。正在迷茫的时候,黄蓓佳收到顾宪谟老师的约稿信,“我就想,当我在成人文学上处于停顿期的时候,或许可以在儿童文学上尝试一下”。黄蓓佳笑称,最疯狂的时候,一个月给《少年文艺》写两篇作品,一篇署真名,一篇署笔名。黄蓓佳用《少年文艺》的稿费完成了四年大学教育。到大四的时候,她的作品被编辑成册出版,书名为《小船 小船》,当时拿到了800多块钱稿费,属于一笔巨款。那时候,黄蓓佳由北京回泰兴老家,每次都经过南京中转,都会到《少年文艺》落脚,杂志社会给她买好回程的汽车票,又会帮她把回北京的火车票买好,“把我当女儿一样看待”。

     

        儿童文学作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梅子涵与《少年文艺》结缘时,还是上海师范大学的一名大学生。他用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很认真地写了一篇小说,因为提出了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竟然没有一家文学刊物敢发表。后来,梅子涵懵懵懂懂地把小说寄到江苏《少年文艺》。在一个星期天的晚上,他在班级邮箱里收到了江苏《少年文艺》的一封信:你的小说我们准备刊用。签名是顾宪谟。小说发表之后,获奖了。在炎热的8月,顾宪谟专程从南京赶到上海,告知这一消息,然后,没有喝水就走了。

     

        “多少年轻的写作者,因为这份刊物,拥有了文学开始的仪式。因为《少年文艺》的诞生,才有了我们这群人的文学梦的诞生。《少年文艺》是我们的田野。今天的中国,有多少家园和田野正在消失,而文学的田野是永远不可能消失的。”梅子涵说。

     

        据了解,目前,《少年文艺》月发30万册,是10年前的3倍。《少年文艺》正在以它不变的纯文学本位、书刊互动、渠道变革、服务少年儿童阅读等“不变”与“变”,再塑《少年文艺》新起点上的传奇。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