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术著作其实并不适合数字化,于是王焰把数字出版的战略定位放在基础教育和学前教育领域。
作为近几年出现的新型出版模式,“数字出版”概念一直牵动着出版人的神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是较早拥有“互联网”意识的出版社之一,并且在数字出版方面开展了持久有效的探索。2013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曾获得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颁发的“全国首批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称号。
在华东师大社近日举行的工作会议上,如何突破瓶颈、进行数字化的转型发展是一个重要议题。社长王焰告诉记者,这是因为出版社在传统纸书上的发展的确遇到了一个平台期,有增长,但增长曲线比较平坦。“人力、书库、工位等各项资源在现有条件下都已经用足,出版社传统业务一时很难再有爆发式增长,所以从客观来看也需要转型。经过多年的积累,我觉得现在我们在提转型的时候,已经不仅仅是口号了。目前,有一些出版集团、大型出版社的数字化布局已经渐趋完备,作为教育类出版社,我们还能找到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和突破点,所以我们现在做这件事可以说是正当其时。”王焰相信华东师大社在“十三五”当中,能够真正在数字化业务上有所突破。
王焰清醒地认识到,在kindle等移动电子阅读设备上销售电子书与华东师大社的图书结构契合度不高。“这一块的业务我们稍有点落后,很多图书学术性太强,与大众阅读类图书很不同。这种深度学术著作的读者往往更喜欢纸质版本,因此这些书即使推上了电子书平台也卖不多。”于是王焰把数字出版的战略定位放在基础教育和学前教育领域,希望通过教育项目建立与学校的合作,“这条路走通之后比卖电子书的发展空间要大得多”。
确实有出版社在电子书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电子书比较适合大众出版领域。在教育出版和专业出版领域,商业模式可以说是制约数字出版发展的一大难点。
国内的数字出版产品形态自“十一五”期间开始显现,虽然历经多年发展,很多出版社还是“各自为战”的分散状态。“以前大家做数据库,现在发展平台,每一家都有自己的布局,但很难说谁已经探索出了成熟的商业模式。”王焰说,国外某些较大的出版集团,数字出版业务体量可以超过50%,但在国内没有哪一家能够达到这么高的比例。一方面资源的丰富性受到制约,另一方面“如何收费”依然是最难解决的问题。问题背后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专业人员,特别是缺少好的产品经理。
如果要把数字出版真正做强,“没有专业队伍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出版社一般都缺乏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但把所有业务都外包就根本不能实现转型。王焰表示,华东师大社在队伍建设方面很舍得投资,很早就建立了自己的专业团队。“现在纯技术人员还是不够,我们想继续引进人才,把整个业务支撑起来。做数字出版,自己一定要有团队。”
然而相对于数字企业,出版社在体制、机制、企业文化等方面并不具有优势,常规薪酬对高端技术人才缺乏吸引力,这是王焰等传统出版人面临的困境。“我们在呼吁体制内企业实现突破,尽量达到优秀技术人才的期望值,吸引他们留下来。目前,华东师大社的传统业务和数字业务是结合起来做的,我们与数字企业相比,有大量的内容积累,这是我们的优势。如果我们在体制机制的灵活性上有所突破,那么数字出版就是可做的,有希望与数字企业一较高下。”
数字技术的应用已经可以看到明显效果。比如学生辅导图书《解题高手》,用王焰的话来说,之前是“快要死掉”的一套书,销售量较为有限,与数字手段结合之后,又“活”了。大量的辅导类图书开始配备二维码,学生只要扫描二维码,就可以即时观看教师讲解视频,解决了学生应用辅导书只有答案、自己不会解题的难点。王焰说,这也是学习手段的一种创新。学生购买图书的同时,也购买了服务,这对销售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目前,华东师大社正在与网易合作,制作《奥数教程》的视频课,把握基础教育领域的辅导书市场。在学前教育领域,该社打造了“美慧树学前教育全媒体数字平台”,今年已经实现销售。“明年我们可以看看销售情况如何,如果能够有一个好的成绩,我们就基本可以认为这条路是能走通的。”王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