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走出去”,还是“出版+文化的双核驱动”,都离张艺兵所构想的“有一定世界影响力和美誉度的文化机构”的发展愿景更进一步。
在接受本报采访的前一天,张艺兵还在法兰克福。对于视出版如生命的出版人而言,时间表里没有倒时差。
这一年,北上,南进,正是充分体现广西师大社战略意图的一年。就在法兰克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倡议并牵头组织的“艺术之桥”——中国艺术设计类图书出版销售联盟首次亮相,以Images与ACC的品牌资源与国际渠道资源为基础,为中国艺术设计类图书打破原有框架下图书海外发行的壁垒。2014年,自收购国际一线建筑设计类出版品牌——澳大利亚视觉出版集团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开启了跨国经营的序幕。2016年,广西师大社再下一城,收购国际知名的英国ACC出版集团,完成了国际化出版发行完整产业链布局。
这一年,广西师大社第二轮跨地域发展迈出重要一步,继济南、内蒙古、成都等地分社成立后,深圳贝贝特公司于6月揭牌,“新民说”品牌开始探索“出版+”发展新模式。童书品牌“魔法象”于9月揭牌,桂林魔法象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立,开始公司化运作。
无论是“走出去”,还是“出版+文化的双核驱动”,都离张艺兵所构想的“有一定世界影响力和美誉度的文化机构”的发展愿景更进一步。
作为大学出版社的经营管理者,张艺兵一直在思考的,就是大学出版的未来。在他看来,互联网算是一种时代语境,会对出版行业形成一种重大的改变。一系列的相关文件和重要讲话精神,又对出版界盲目的市场冲动、资本冲动有一定矫正作用。总而言之,今后一段时间,中国出版业就是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语境中前行,更加贴近出版的本质,更加注重内容的品质和出版业态的更新,更加注重知识的有效传播和文化的传承。
显然,在整个中国出版界中,大学出版社又有其特殊性。比如,无论是在科技发展还是知识传播、文化传承,大学出版社都有先天的优势。当然,另一方面,大学出版社也往往游离各大出版集团的架构之外,在资源整合、资本实力、渠道与平台融合等诸不具优势。现今,在出版界,从产品提供商到内容服务商的转型已经成为共识,如何借助大学出版社的天然优势,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以及出版+教育等领域抢占先机、落子布局,是摆在大学社面前的重要机遇与挑战。
在规划“十三五”时,广西师大社特别强调,继续坚持“做好书”的理念,继续着重强调提升图书质量、提升品牌影响力,是绝对不能动摇的发展重心。当然,另外一翼,在未来的几年里,广西师大出版社集团将加快形成激发文化创意行业创造力和生产力的运行机制和体系,到2020年,将“基本形成员工与企业共成长的机制和平台,初步构建以品牌出版优势为核心竞争力、以优质出版资源为发展中心的多业态文化创意产业生态圈”。
“出好书”并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广西师大社根深蒂固的信条。张艺兵举例说明,比如,某一本书,有的出版机构可能也会觉得不错,可是一评估觉得能卖到一万多本,就放下不出了,他们可能倾向于做卖十万本、五十万本的“好书”。而广西师大社的编辑看到一本书稿,觉得很不错,就想把它做得漂亮一点、让更多读者看到它,最后卖了三四千本,一算账觉得没亏,还有点赚头,就很开心了。事实上,在《看见》《平如美棠》等多部书稿的版权竞争中,广西师大社的条件都并不是最具竞争力的,之所以得到作者的信任和授权,其实就是广西师大社专注于书稿本身的专业精神和“出好书”的理念打动了作者。
当然,就像广西师大社一贯以来在多种场合强调的,必须要感谢广西师范大学的校领导,正是有一份包容、理解、信任和支持,他们尽可能少的干预出版社的发展,保障了出版社人才队伍、干部队伍的长期稳定性,进而较好地保障了出版社出版理念和发展的稳定性、连贯性和专业性。
回顾往昔,峥嵘岁月稠。广西师大出版社地处边远,在品牌、渠道、地域、资源各方面并不具有天然优势。为了获得更丰富的出版资源,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就必须‘走出去’”。可以说,跨地域发展是广西师大社必然的战略选择,也是被业界肯定的“广西师大社模式”的核心内涵。广西师大社得以跳出资源和发展空间的局限,从一家单体出版社发展成跨地域、跨领域的出版集团。
时至今日,“开放”依然是广西师大社的气质,只不过,作为一家心怀理想的出版机构,广西师大社的跨地域发展也来到了一个新阶段,即国际化发展阶段。“推动文化走出去,促进文化交流传播,是我们出版社集团在未来始终要努力的一个事业”。
世纪初,广西师大社从桂林走向北京、上海、广州、南京,走向中国发展的中心,现在,又走向墨尔本、新加坡、伦敦、纽约等世界发展的中心,就是要更大程度汇聚出版资源、拓展发展空间,为了推进知识的分享、文化的交流、文明的传承。
因为,“说到底,出版的本质就是知识分享,让优秀的文化实现良好的传播和交流,是一个出版人应有的情怀”。
回望“十二五”的探索,广西师大人认为,这些年做的很有意义的工作是,实现了从产品品牌向文化品牌的过渡或说转型。比如广受读者欢迎的“理想国”“新民说”等品牌,不仅仅是一个系列产品的标识,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符号,指向社会公共文化空间。
“这么多年来,我们最大的成就是什么?不就是一批一批的好书吗?不就是我们受到大家认可的出版品牌吗?能不能用‘互联网+’的思维做些创新,做些‘出版+’?能不能把出版的优质资源向更广阔的文化行业进行价值迁移或转化?”而这,就是张艺兵提出“出版+文化”双核驱动战略的最初构想。
而在广西师大社“出版3.0”的发展战略中,已经有了四大面向:一是实现出版服务到阅读服务的转型,譬如“魔法象”品牌的“阅读学园”,为家长和老师提供阅读指导,譬如知识服务O2O的“知更社区”;二是探索“创意出版”,开发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三是推动出版+教育融合发展;四是探索“入口”产业,为喜欢某些图书的特定人群提供符合他们价值观、审美、品位和生活方式的产品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