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6年10月19日 星期三

    《不朽的艺术》:重述艺术经典

    刘春阳 《 中华读书报 》( 2016年10月19日   20 版)
    《不朽的艺术》,肖鹰、孙晶著,东方出版社2016年7月,定价:78.00元

        曾几何时,有关艺术的诸问题似乎是自明的。然而,当博物馆里展览的不再是油画或大理石雕像,代之以小便器或成堆的砖块;当音乐厅里的音乐演奏是音乐家在钢琴前静坐4分33秒,而没有按下一个琴键……这时候,哪些事物属于艺术、艺术自身怎样定义、它的形式和内容是如何构建出来的等就成了难以回答的问题。在这种境遇下,只有回归经典、重温那些经越历史沉淀的艺术作品,我们才能够理解何谓真正的艺术,艺术的价值何在,并从对经典的欣赏中获得回归人类精神家园的慰藉。清华大学肖鹰教授与孙晶博士合作的新著《不朽的艺术》,就是通过对中西艺术史上的经典艺术作品和伟大艺术家的阐释和分析,“引导读者欣赏经典艺术的魅力、走进伟大艺术家的生命世界、体验人类心灵的瑰丽历程。”在此意义上,本书的出版恰逢其时,意义深远。

        《不朽的艺术》全书以铜版纸彩色印刷,图文并茂,特别是一些高清局部图,充分展示了艺术作品的细节,使读者有直接面对艺术品之感。尤为难得的是,本书作者拍摄了大量艺术家曾经生活或创作场所的图片,这对于理解艺术家的生命历程、作品的意义具有很大的辅助作用。作者在本书的出版札记中也提到,为达到最佳出版品位,文字校改和图片改版10余遍,历时8个月,甚至有一张图片还是在下厂付印前夜,偶然获得的。

        从内容上看,《不朽的艺术》全书共十五讲,以历史为经、中外比较为纬,解读了中西艺术大师及其不朽杰作的美学特征和精神文化意蕴,并在此基础上,从历史纵深处追溯了人类精神发展的共通性和多样性。作者深厚的哲学、美学素养和卓越的艺术鉴赏力,使得其对伟大艺术作品及其作者的分析,既准确到位,又具有崭新的视角,字里行间弥漫着高雅的文化格调和艺术品位。因此,阅读全书的过程,是领略伟大的艺术精神、艺术情操、艺术精髓的过程,也是体验伟大艺术家的生命活力、人格魅力的过程。

        本书虽然是作为清华大学慕课(MOOC)课程《不朽的艺术:走近大师与经典》的配套教材出版的,但它不像很多艺术史教科书那样只讲授客观知识,四平八稳,缺少个人印记。本书将艺术现象的描述、艺术精神的评析、艺术家生命历程的解说融合得浑然一体,味道十足,回味悠长。本书主要作者肖鹰教授豪爽豁达,有侠者之风,他本人美学和艺术研究的姿态、立场以饱满昂扬的生命激情洋溢全书。笔者在为其本书精彩文字拊掌叫好的同时,也为浸透其中的真性情拍案叫绝。这种真性情集中体现在肖鹰教授对所解说艺术家及其作品的选择上,比如写嵇康的魏晋风流,写张旭和怀素的豪放超逸,写米开朗基罗的生死悲情,写自画像中的伦勃朗,写梵高的绘画人生,写倪云林的逸气,甚至用整整一讲六节的篇幅来讲狂人徐渭。作者之所以选择着重书写这些特立独行的艺术家,就是因为他们无论是在人生历程中,还是在其创作中,都能够返身内求、透视自我,激发出生命深处的才气和真情,体现着豪放不羁的人生态度以及超越世俗拘束的心性自由。就是以这样个性化的方式,肖鹰打造出了一部精品,可以说,本书既是他教学成果的集结,也是其多年来相关学术前沿问题研究和独到见解的集中展示,更是他个人品格、生命追求的自然流露。

        目前,国内的一些艺术史著作的撰写,通常只描述艺术家的生平,作品的线条、色彩、构图等形式性因素以及作品的意义等内容,对于作品的历史脉络、作品间的关联,以及这种关联对于艺术史的意义等问题,大多是付之阙如的。而本书不仅指出了这些伟大作品之所以伟大的技法层面的因素,也阐明了艺术风格得以产生的哲学、思想渊源,如庄子之于魏晋风流、老子之于中国山水画、禅宗之于王维、温克尔曼之于新古典主义、卢梭及康德之于浪漫主义,等等。更为重要的是,作者将艺术作品放在历史的进程中进行剖析,强化了艺术发展中既开拓创新,又不断温故回归的精神链接。比如,在讲述汉代画像的价值时,作者认为:“汉画像大部分的构图采用的是一种临空俯瞰的视角,后世的山水画以大观小的视角其实就是从这些汉画像砖的图案当中开始萌生的,即以一种天人的视角,而不是凡人的视角看世界。”这是非常新颖的看法。

        对于中西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理论的阐述,作者始终坚持在比较美学的视野中展开。这种比较既有中西方的比较,也有艺术史内部的比较。比如在讲秦始皇兵马俑时,作者将其与古希腊雕塑相比较,认为二者各有特色:中国雕刻家塑造人体时,不注重对形体的比例和姿态的考究,也没有在均衡感和生动性上下功夫,但是强化了面部表情,使每个雕像虽然肢体僵硬单调,但表情生动感人;而希腊雕塑是以整体的比例适当和优雅生动为目标,为此,雕刻家们有意识地减弱面部表情,甚至不表现目光。这里,中西艺术是可以互证、互鉴的。在讲述同为草书艺术家的张旭和怀素时,也是在比较中见特色及高低:怀素的草书更为优美,形式感更强,法度性更明确,是人力胜于自然、过度人工性的美;而张旭的草书是颓然天放、高度自然化的,因而也成就了其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登峰造极的地位。其它如伦勃朗与鲁本斯、普桑的比较、维米尔与米勒的比较,等等,不胜枚举。通过比较,艺术家、艺术作品的独特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凸显,其在艺术史脉络中的地位和价值也更清晰明了。

        综合起来看,作为一部浓缩的艺术史著作,《不朽的艺术》毫不晦涩,深入浅出,贯穿全书的是“艺术是什么、怎么看待艺术、为何需要经典”这三个根本性的问题。肖鹰教授以其个性鲜明的艺术史的讲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尺度和标杆,一种讲述经典的思路。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