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在《中国青年报》发表文章《“四大名著”适合孩子阅读吗?》,认为四大名著以及一些国外经典不适合孩子看,引发网友热烈讨论。文章发表后,引起了网友的热烈讨论,目前,一家媒体微博账号下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已经超过4000条,转发2000余条。(《新京报》9月27日《四大名著是否适合孩子阅读引热议》)
据秦春华文章观点所言,四大名著的确是经典,“但都是成年人的经典,并不是孩子的经典。不是所有年龄阶段的人都应该阅读同样的经典。”如《水浒传》里满是打家劫舍,落草为寇,占山为王。《三国演义》中充斥阴谋诡计,权术心机,尔虞我诈。《西游记》根本上讲述的是佛法和人生,远非孩子所能理解。《红楼梦》“色、空、幻、灭”的主题可能会影响他们对未来生活预期。同时按有关专家的说法,四大名著投射了民众的基本欲望,如《水浒传》的造反情结,《三国演义》的忠义和忠君情结,《西游记》的超人情结,《红楼梦》的恋母情结。在这个意义上,除《西游记》可适度放低年龄,其他三部都很“少儿不宜”,应当谨慎地加以节选。
在我们的传统思维中,四大名著一直是向青少年积极推荐的文学典本,也更是代表了历史文化创作水平的经典巨著。让青少年接触经典、爱上经典、喜欢上文学,这对其文化审美情操培养和文明素质提升,都是裨益无穷的。但“不适合孩子阅读”观点的提出,确实让人不得不反思:四大名著背后到底是否有不适合孩子阅读的内容。一方面是极具文学价值和经典魅力确实需要青少年阅读,一方面确实有存在不适合阅读的内容,这样的尴尬确实让人左右为难。
事实上,不管是不适合阅读的观点也好,是适合阅读并且需要向孩子推荐的观点也罢,这些观点虽然立场迥异,但却存在一个共性的特点,那就是都是站在成人的角度来看问题,都是站在我是成人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的角度来进行判断,但没有一点点去俯下身子听听孩子们的意见建议的影子。
对于未成年孩子而言,其健康成长确实需要大人世界的关爱与呵护,但这些都必须建立在适合孩子成长、能满足孩子健康成长需求的基础之上。否则便只会是一种一厢情愿甚至是可能面临孩子反感和拒绝的“爱的变色”。对于孩子们而言,接触四大名著,能喜欢四大名著,或者沉浸到文学经典的魅力之中,其阅读兴趣点和吸引力没准却没有一丝一毫的内容和成人契合。比如看《西游记》或许仅仅是因为猴子太调皮情节太好玩,喜欢《三国演义》的前提或许仅仅是想看看诸葛亮到底何等高明,接触《红楼梦》的目的或许仅仅是看看衔玉的孩子何等模样,读《水浒传》也许是仅仅因武松打虎的故事所吸引,并且他们的阅读可能会是仔细阅读,更可能会是草草翻翻,也许会喜欢上原著,也许还会看罢搁置一边不予理会……同样,也许对于有些孩子而言,四大名著也比不过哈利·波特,如果这样我们就以培养文学爱好兴趣乃至是传统文化素养提升而强制孩子去读四大名著,那种后果,对于孩子而言也可想而知。
因而,对于孩子们而言,想方设法培养其阅读兴趣,爱上书,爱上阅读,这些对于个人成长而言绝对是裨益无穷之事,但关键是我们应该多听听孩子们的意见,听听他们的想法,我们可以去引导,可以去为孩子们的阅读创造机会和条件,但我们却不能简单粗暴地给出什么可以读,什么不可以读的结论,尤其是对于经典名著而言。即便我们在筛选孩子的阅读范围、禁止不良读物沾染孩子健康的心灵方面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但这却与讨论孩子到底该不该四大名著不是一个层面上的问题。
遑论其他,孩子到底适合不适合读四大名著,我们不妨听听孩子们的意见,也不妨让孩子们作出自己的选择。总之一句话,只要是阅读,只要是健康的阅读,没有必要去大动干戈地成人化干涉和干预。
河南省禹州市许朝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