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5年12月30日 星期三

    行走中东的中国人

    查品才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12月30日   23 版)
    《上帝也会哭泣——行走中东的心灵激荡》,范鸿达著,厦门大学出版社2015年9月,39.00元

        中东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一提起“中东”,楔形文字、空中花园、金字塔、木乃伊、耶稣、圣经、十字军等等,飞入我们脑海,让我们顿生向往之情。待镇静片刻,巴以冲突、伊朗核问题、叙利亚内战、伊拉克战争等等和现实紧密相连的大事件又一个接一个跳进脑门,令人心情顿时黯然。中东对绝大多数国人而言是陌生的,就连目前国内关注中东的学人,也极少有人真正踏足过这块土地。厦门大学教师范鸿达算是学者队伍里的“独行侠”,多年来坚持独自一人行走中东诸国,他游走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想,汇聚在《上帝也会哭泣——行走中东的心灵激荡》这本有意思的书里。此书之价值,不仅仅因为它为国人重绘了中东的形象,更多的是在于其家国情怀和思考深度。

        本书作者之所以敢于闯进中东这个“危险”之地,乃是他急切地想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钥匙。读他的书不难发现,他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他自己的人生遇到困惑,他想到宗教圣地中东找一找答案;二是为国家前途感到忧虑。

        作者像绝大多数国人一样,既不是基督徒,也不是佛教徒,更不是道教徒,他是一位无神论者。中东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诞生地,他想看一看在宗教光环的笼罩下,中东人到底是如何生活的。巴以冲突持续了数十年,造成了大量难民,难民的现实生活无疑是悲惨的,但在信仰中神的护佑下,他们又是如何处理人生的困顿的?他在中东游学时,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基层百姓身上。在巴勒斯坦,作者成为第一个踏入难民营的中国学者。他在给一位小难民拍照时,小难民十分认真地玩起他的手,任凭家人如何叫唤,她都不肯离去,孩子的纯真打动了他;在伊朗,素不相识的民众邀他参加家庭聚餐,豪爽和坦诚更让他感慨……

        相较于个人困顿,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思索在书中占的比重要大得多,西走东望也是作者这部著作的一大特色。概而言之,作者在中东时思索的家国问题主要集中在经济、文化和政治三个层面。

        就经济层面而言,他留心于在中东的中国商人和企业的生存状况。时下的中国大力推行“一带一路”战略,中东是丝绸之路上十分重要的一环。中国如何扩大在中东的影响?中国企业如何有效占领中东市场?中国如何有效保护在中东中国公民、企业的利益?这些是推行“一带一路”战略不可回避的问题。在埃及,福建石材商人吕先生面临安全保障、子女教育等现实问题,在商业竞争上还面临国内同行的压价挤压;在沙特,中国企业为朝觐者修建现代化铁路——麦加轻轨,尽管在花费巨资后按期完工,但风土人情的不同和施工难度的低估给修建带来了不小困难和损失;在伊朗,有意来此开拓的中国商人逐渐增多,但来的多,走的也多,主要原因是短、平、快的心理作祟,对伊朗市场准入制度和风土人情也不够了解……这些问题都亟需拿出具体解决方案来。

        就文化层面而言,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中东的土地上曾经闪烁过和正在闪烁着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阿拉伯文明、波斯文明之光。作为一个行走在中东的中国人,面对这块土地,很自然会想起中华文化的议题来。时下的中国有人把很多现实问题归结于信仰缺失,认为中国要成为有道德之国,就要建立宗教信仰。为了验证这个观点是否正确,作者来到犹太教国家以色列,2011年时,犹太人占以色列总人口的75.3%,其中正统派犹太教徒大概只占20%,剩下的80%为现代派犹太教徒。现代派犹太教徒一般很少去犹太会堂,宗教意识并不浓厚,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我们相差无几,他们人生观的形成主要并不是来自宗教。在伊斯兰教国家土耳其,穆斯林占总人口的99%,但是这个国家以宗教为主题或纽带的公共活动很少,在论及他们的身份时,土耳其人更多的是看重自己的民族身份,强调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才是他们最深切的精神寄托。在另一个伊斯兰教国家伊朗,情况也类似,他们看重伊斯兰化之前的波斯精神,强调伊朗要恢复波斯帝国的雄风。这个结果无疑让读者颇为惊讶,我们在大呼民族复兴的时候,该纠结的问题并非信仰什么宗教,复兴我们的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才是当务之急,也才是我们真正的精神家园。

        就政治层面而言,本书最富有启示意义的是对埃及动荡的描述。2011年埃及爆发“1·25革命”,穆巴拉克总统被迫下台。革命后,埃及人对未来的发展路向发生了分歧,各派力量争斗不休,既没有带来政治上的稳定,也没有带来经济上的繁荣,相反地因为局势混乱,大大降低了埃及民众的政治热情,生活水平也在不断下降。而在发动革命之时,埃及民众只是简单地认为走一条美式民主道路就可以获得清廉的政府、稳定的工作,但事实证明这都是错误的。在动荡之中,他们终于清醒地认识到“现在的埃及需要强有力的总统来领导”,也正因为这个,塞西才坐上今天埃及总统的宝座。埃及近些年发生的事情证明,只有符合自己国家国情的道路才是最稳妥的,也是最符合百姓利益的。

        “脚踏实地”做学问,作者在本书中所写、所想均基于亲身经历,具有不可替代性和重要的资料参考价值。古往今来,无论是《大唐西域记》《南海寄归内法传》,还是《星槎胜览》《瀛涯胜览》等游记,最终都成为极为宝贵的研究资料。本书相较于古代游记和大多数今人游记还有一个长处,就是书写者的学者身份,他研究中东多年,观察的深度要远超前人。也正因为如此,本书的价值才更不容忽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