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5年06月10日 星期三

    无酒无书

    黄斌(江苏省)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06月10日   14 版)

        我的第一本书是《唐诗三百首》,繁体字、竖排版,小学三四年级时父亲买的。大概七十年代末吧,有一年春节,我和弟弟跟着父亲到邻近的黄埭镇走亲戚、吃年酒,父亲高兴,中午喝了点酒。酒后为了显没事,带着两个儿子深一脚浅一脚上街。那时的黄埭,就一江南小镇。街道极窄,容不得三四人错肩。街上商业聊胜于无,从街头到街尾,没四五家店,但总有一家带河埠头的粮店、一家味道熏天的药房、一间放电影和开大会没准头的大礼堂、一家百货商店,而百货商店的某个拐角玻璃柜台里搁个一二十本书就是书店了。进了书店,父亲脚下打着趔趄,说,要买什么书?今天,买!

        我有点吃惊,因为,在那个年代,对我父亲而言是不寻常的举动。父亲是民办教师,平时没有工资,只挣看不见、花不了的工分,这些工分攒着,到年底算总账,如果扣除全年生产队为我家支出的成本,主要是口粮,还有剩余,就折成钱发下来。我家的实际是吃饭的嘴多,挣工分的手少,每年一结账,别人家分红,我家还倒欠。因此不要说买书,就是我每年上学的学费都没着落。

        因此,虽然父亲乐见我看书,但是真要给我买书,不是不可能,是绝无可能。那时的我年幼,有一次在书店看见一本《唐诗三百首》煞是喜欢,就不走了,要买,最后还耍起横来,父亲仍然面铁心坚,不为所动。但是现在想来,他的内心必定倍受煎熬。

        父亲为了满足我看书,常常把我带到他学校的图书馆,管图书的老先生很牛,从北大退休后回老家,主动要求管图书馆,与书为伍,丝毫不觉屈才。我每次去,无非找《小英雄雨来》等那个年代的“主旋律”,但是这个满头银发的老先生给我的书包里塞的都是《俊友》《最后的莫希干人》,也不管我能否消受。

        书看得越多,就越想有一本自己的书。大概父亲一直记着这件事,因此,在那个下午,突然想一遂我愿。对我来说,好事来得太突然、太容易,反而不太敢相信。父亲很坚决,毅然决然选了一本《唐诗三百首》,父亲掏钱的时候,酒气夹杂着豪气,但是我知道,这本书1元多钱,对当时的父亲、对我家,是一笔奢侈的支出。

        后来我一直想弄清那天的父亲酒醒后有没有后悔?钱是他多少堂课折合的工分换来的?但是一直没有当面问父亲,也许这件事,于他早就淡忘了,不必旧事重提。直到多年后,有一次回老家,在父亲专门为我定制的书橱里,我清晰地看到这本书,安安静静的竖着,封面已经发黄,书脊已经磨破,但仍然幽幽地散着亮光,似乎还有些醉意。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