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5年05月27日 星期三

    关于学术评价问题的答问

    刘东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05月27日   09 版)

        编者按:学术评价问题是学界热议多年的话题,近一段时期的讨论尤其热闹。近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刘东教授接受某高校一研究小组的访问,并将这份“答卷”交本报发表。

     

        问:与前辈学术大师相比,前辈们的学术地位是如何产生的?与我们今天有什么不同?

     

        刘东:前辈活着的时候,他们的地位也未必都是纯学术的,但如果他们到现在,都还被我们真心视作学术前辈,那就一定是清洗掉了其他的、不相干的附着物。即使眼下,有些炙手可热的大老,正因为原本名实不符,一旦谢幕就无声无息,很显然正是“速朽”了。其实,别看我们现在,这么被政治污染,这么被金钱左右,简直是乌烟瘴气,将来也一定会去除掉这一切,让学术的归学术。只不过,我们也许并不能在有生之年看到它,只能凭信念来想象。

     

        问:您认为您在人文学科领域中获得的声望,主要来自哪几个方面?能否通过现有的学术评估体系真实体现出来?

     

        刘东:我曾在《人民日报》上撰文说,我们这一代人最是命苦,需要“译百家书,成一家言”;否则,在文革的废墟中走来,就只能因陋就简,而将来也同样会“速朽”。正因为这样,我做的大量基础工作,尽管被说成“功德无量”,也确实有助自己后期的写作,但往往连表都填不进去;人家根本就不要求这个,也没奢望你一介书生,还有这样的雄心抱负。而即使“成一家言”的后期著述,已经写出了不少,而且还会越来越多,也只可当作一般著作来填写,因为我绝不会去申请什么基金,那申请的过程就浪费了生命,耽误了做学问的时间。

     

        问:您认为发表论文的数量及主办刊物在学术水平衡定中占多大比例?

     

        刘东:论文的数量,对于鉴定心智水准来说,并不能起到什么作用,往往看一两篇文章,也就知道此人水平了;但对于鉴定学术成就来说,论文的数量还是重要的,毕竟一位学者毕生的辛劳,都积淀在这些书册中了。至于它们发表的地方,虽然原本跟学术价值无关,但如果真正是口碑很好的学刊,也确实可以有集约的优势,算是两者相得益彰。只不过,现在规定的权威期刊,其实在学界心目中,是什么权威都没有,只能帮助恶紫来夺朱。

     

        问:您认为人文学科的论著被转载率和引用率有多大的价值?

     

        刘东:这个东西,要具体分析,也要根据论著的质量,来进行综合评判。如果一个人,故意当一个“网上超男”,用哗众取宠的标题,或者引起争议的观点,来赚取所谓的转载率、引用率,那就应当给予负面评价。比如,人们现在论到国际大势时,往往都会顺便提起福山,认为他的“历史终结论”不对,那么这样的引用率,能证明这位作者的声望么?

     

        问:您认为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对一个学者的成名有没有直接关系?应该如何来完善这一环节?

     

        刘东:当然有关系,但只是对初出茅庐的学者,我自己也有这样的经历,此后就会出现连锁效应。但反过来说,正因为有这样的连锁效应,如果你见到一位学者,成天在到处赶学术集市,而且无论到了哪里,也都还是复读那套陈词,那么这样的人,就只是在消费自己的名声。所以,至少应当这么规定,任何学者到学术会议上,只准宣读原创的论文,否则他就是浪费公款,不能予以报销。

     

        问:什么是原创?怎么样出原创性的东西?

     

        刘东:从知识增长的角度,“原创”并不是多高的要求,而是写作论文的基本要求。具体而言,你作为一位对于人类知识形态保持关注的学者,首先应当去巡弋它的现有边界,敏感地阅读最新的发表,然后在此过程中发现某个漏洞,于是你就再尝试着提出一个报告,让整个知识共同体都能意识到并承认这个漏洞,并在同时去检验你本人就此进行的修补,看看它有没有足够的、令人满意论证量,而如果没有人提出异议,则算是达成了新的共识,而人类的知识也在这个问题上有所突进,直到有一天,又有别人再次就此尝试修补,这就是“原创”的本质和意义。

     

        问:重大项目申请获批,或者获得国家社科优秀成果奖等奖项能否真正体现该学科的学术水平?

     

        刘东:完全不能。尤其是,现有的“奖上加奖”的制度,还增加了它的荒谬性。本来,如果有些人不嫌麻烦,去申请了这样的项目,并且得到了额外的支持,这就应当在此后的职称评定中,以一种“减分”的原则进行考虑,因为他们毕竟已经花去了额外的经费,才得出了今天这样的成果,这就不如那些没有获得项目,也照样得出了类似成果的人;所以,对于那些不声不响地研究、并且默默地拿出学术成果的人,反而应当以“加分”的原则,优先考虑给予职称晋升,这才符合公平正义和节省成本的原则,同时,这也才能鼓励逐渐恢复平静沉潜的良好学风。

     

        问:您觉得一个名师的价值,是否应该通过他培养的学生的成就来体现?

     

        刘东:当然应该,但正如前边给出的理由,评定他的学生们的成就,也同样应当基于真正的学术标准;可反过来说,如果还是用前边指出的、大大扭曲的标准,那么这样的问题,就没有什么意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