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学研究如何走向大众,其中一个方面是机制的问题。高毅先生提出的“公共史学”这个词比较好,我们可以呼吁在中国史学会下面设立一个公共史学会的二级分会,还可以设立一个公共史学奖,以鼓励和引导大家在这方面投入精力。
现在清华正在进行人事改革,我们在讨论每一个教师的工作安排,其中一项是公共服务,但现在我们提的公共服务还仅限于为系里和学校服务,其实应该增加一部分,即面向社会和大众的服务。美国的教授都有这方面的任务,他们要经常给社区里的邻居们做演讲。科学界的科普也有这个问题,大家也不是都愿意参与。所以还是要有制度性的规定,以推动学者们通过各种方式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推向大众。
另外,我们要注意利用各种媒体形式。在香港,中学教材已经不再用纸本,而是用电子书。电子书可以插入图片、视频等图像资料,对于历史普及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至于电视,很多专家提到,他们不爱看历史剧,我也如此,但我觉得纪录片还是大有可为的,比如考古学方面的纪录片。我们去不了考古现场,通过纪录片能直观地了解考古现场的情形,并通过配图、解说了解背后的历史文化,这很不错。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人关心考古学?可能纪录片发挥了一定作用。
特别值得关注的还有教科书。教科书是历史学走向大众最核心、最关键的渠道。但目前我们的历史教科书干巴巴的,没有细节,很难让人满意。我问过很多中学生,他们都很喜欢历史,但不喜欢上历史课。历史教科书讲的都是结论,让孩子们背这些结论,他们会喜欢吗?历史教科书要有细节,有血肉,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要让他们自己得出看法,而不是灌输一些观点给他们。希望大家能够推动教科书的改进。
现在我们强调弘扬传统,但也要告诉大家,我们的历史有很多正面的东西,但也有大量负面或者灰色的东西,不能挑挑拣拣地只讲光明的,不讲幽暗的。真实的历史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实。比如腐败问题,不是今天才有的,从官僚制建立以后,从西汉起,腐败的现象就存在。历史的各个面向都要展示给读者,而不是对历史进行人为的有特定目的的剪裁,因为那会误导读者。错误理解历史不要紧,要紧的是那会导致我们看不清现实、误解现实。
这套“细讲中国历史丛书”在让历史学走向大众方面作了积极探索,值得肯定。我个人主要研究秦汉史,重点拜读了《秦汉史》这一册。全书主要是秦到东汉末年的政治史叙述,其他的面向包括社会、经济、文化等内容,讲的比较少。我同意政治史是中国历史中最重要的内容,但那毕竟只是其中一个面向。希望将来修订的时候,别的方面能够有所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