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处在传统文化勃勃复兴的欢欣时代。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睽违已久的传统文化,又亲切地出现在中国人的视野中,中国渊深源厚的传统,又一次被国人重新拾起,而古典智慧润物无声的滋养正能量,正真气弥满地渗透入神州的每一个角落!
我们离开传统太久了,对传统的陌生感是触目惊心的。全面复兴传统,让古典智慧真正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融于血脉中的东西,这可能是要几代人来完成的事。时下,将传统文化中最精粹、最生动、易记易诵的部分推荐、普及,应是最急切的事。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由人民日报海外版“学习小组”精心打造的《平天下——中国古典治理智慧》,颇切时用,益于当代。《平天下》一书的初衷,即是如何“找个适当的切口”,“以更典雅的方式”、“以更生动的形式”,将中国古代经典中蕴含的智慧“传递给广大读者”、“向世界表达”,深入阅读《平天下》,不仅能感受其典雅、生动,更觉得这一切入方式的妥贴与合适。《平天下》分修身、为学、民本、官德、治理、天下六篇,将中国古代经典引用率较高的一百四十余条名句,汇萃一起,既明其出自何种典籍,又有精致的释义,编选者的拣选之功,确令人感佩。
阅读《平天下》,是轻松阅读的快乐过程。这一百四十余条名句,勾沉自经、史、子、集等典籍之中,但读完全书,全无那种皓首穷经的负重感。应该说,四部典籍系统,如果没有精深的阅读、广博的涉猎,现代人要读懂,并且从中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是极为艰难的。如《尚书》这一经部典籍,素以难读诘屈名世,但《平天下》只在“修身篇”中取其“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出《尚书·五子之歌》)两语八字,这八个字,易懂、易记,含义隽永深刻,之中有真意!如果当今的为官理政者,能真正读懂这八个字,并且化于自己平时的治理行为中,那真是苍生有幸、百姓之福。中国在《尚书》的世代,便提出了“民本”这一人性化的治理准则,如果以“以人为本”作为衡量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标准,那么,中国在《尚书》所处的世代,便已经开启了现代化进程了。
诚然,这种选本式的经典辑录之作,确有仅见一管而难窥全豹的弊端,但是,在当下国人对传统疏离已久的现实条件下,这种选本式的传统经典普及方式,显得更合时宜,只窥一管,总比一管不窥要来实在,也更有得有意义。
《平天下》这种简洁辑录的面貌,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论语》这一经典。《平天下》正如一段段经典语录,只是,《论语》这一语录体著作,是孔子咳唾之珠玉,而《平天下》这一选本式辑录之作,却是百家智慧之汇聚。更有意思的巧合是,读《平天下》的轻松感,与读《论语》的轻松感极为相似。于《论语》这一语录体著作,千万不能忘记钱穆的一句断语:“难在义蕴,不在文字。”钱穆是说《论语》的文字并不古奥,但之中所蕴含的义理,并非人人都有解会,而要在现实中践行《论语》中的义理,则更是困难。对《论语》有通读的人,都不难感受到这一经典的轻松品质,甚至可以说,《论语》能成为流传百代的经典,至深至巨地影响着世人的精神世界,很重要的原因,即源于这一经典能轻松阅读的特质,诸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修身篇”选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学篇”选入)、“在其位,谋其政”(“官德篇”选入)等语句,读来朗朗上口,理解起来亦无多大困难。而《平天下》所选的诸多经典名句,大多都有此特质。
当然,《平天下》一书与时代最为贴合处,就是它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启鉴作用。句句都有要义涵蕴其中。
如,“为学篇”辑刘向《说苑·建本》中的名喻:“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这便是脍炙人口的“好学三喻”,这对我们当今的阅读与学习,有多大的警策作用!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中国是全世界阅读率较低的国家,年人均阅读量不超过5本,之中还包含教材、休闲杂志、工具书等读物,一算细账,中华民族实际上几成不读书的民族了,与“全民阅读”、“书香社会”实在有太远的一段距离。一个民族的精神成长史,就是这个民族的阅读史,一个民族停止了阅读,她的精神成长史也就被割断了。
又如,“官德”篇所选诸葛亮《自表后主》之“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及吕本中《官箴》的“清、慎、勤”三字,若当今之为官者,能时时牢记诸葛氏的为官洁身原则,或者是吕本中的为官三字真经,则何来打老虎、拍苍蝇之说?又何有令百姓齿冷的“前腐后继”的官场生态?应该说,一个官僚系统的廉洁自律程度,也是评判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杆。
再如,“天下篇”所选《论语·卫灵公》中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官理政者的的换位而思,其实考量的是这个人的政治气度和家国襟怀。
综上,《平天下——中国古典治理智慧》一书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典雅、生动,当然,殊为紧要者,更利于时下用古典智慧滋养现代治理这一宏愿的渐进达成。
《平天下——中国古典治理智慧》,人民日报海外版“学习小组”编著,人民出版社2015年4月,49.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