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心理学日益走近大众,人们除了希望借助心理学知识解决心理问题,还希望能够增加正能量、提升幸福感,国内心理学的高等教育与研究也迎来了发展的新阶段。在此背景下,心理类图书——无论是专业的还是通俗的,出版量都逐渐加大。不过,一个题材火了,跟风之书很快不计其数,这几乎成了国内出版界的惯例,心理学图书尤甚。一度无数奶酪、一时皆谈加西亚的“盛况”想必还历历在目。抛开励志成功学是否属于心理学这个伪命题不谈,其造成的图书内容重复粗糙、资源浪费等问题是不争的事实,下面以微表情类图书为例简要分析。
一、微表情类图书的走红与跟风
随着美剧“LIETOME”、港剧《读心神探》的热播,以及江苏卫视《非常了得》节目的走红,微表情这个专业心理学名词突然间走入了寻常百姓家。一时间,与微表情、测谎有关的图书开始走红,不少成为畅销书甚至超级畅销书。根据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的检索结果,书名中带有“微表情”的原创图书约有40种,最早的是2011年出版的《微表情》,其后两年出版品种迅速增加了30余种,其他冠以“读心术”“读脸术”的书更是不胜枚数。后来这些书多数为跟风之作,心理学专家执笔的寥寥可数,大致分析如下:
1.从内容上来看,主要是对国内外同类书的简单改编、重组。利用读者的猎奇心理,噱头做书名,夸大其实。典型的是打着美国FBI、CIA的幌子,教导读者如何识别一些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如“FBI教你数秒钟读懂面部微表情”“FBI教你破解身体语言”。
2.专业写手、攒书公司迅速跟进。以当当网某五星级好评图书(两万余条好评)为例,该书号称传授FBI瞬间读心术,但从书的内容简介到章节标题,看不出与FBI有丝毫关联。而且,搜索同作者的其他作品,大致可以判定其以攒书为生,所出版作品范围包括了职场鸡汤、女性养生、悬疑解密,等等。读这样的书能学到什么,真的是个未知数。
3.江湖心理学家“功不可没”。有作者声称自己“多年来学习了各种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博览了几十本心理学权威著作,掌握了微表情识人的种种技巧和方法”,他们写的书多数是关于职场、商业谈判中的个体行为识别,如“人际交往中的心理策略”“瞬间征服他人的心理博弈策略”“必须掌握的销售读心术”“揭露竞争对手的心理秘密”等。
微表情与测谎有关,所以核心内容只有具有丰富司法实践的操作者才能知晓,因此可以说目前市面上以微表情为噱头的众书中没有几本真正涉及微表情的核心内容。从专业性、畅销程度来说,《微表情》可称得上是代表作,作者姜振宇是中国政法大学微反应研究小组组长,他作为《非常了得》节目的嘉宾直接促成了“微表情热”。《微表情分析》亦属后起之秀,作者邵磊是犯罪心理学博士,也是最早涉及微表情研究并将其应用于侦查实践的一线刑警。
二、对策分析
图书的跟风出版盛行,微表情类图书分析揭露的只是其中的一角。跟风出版固然有利益的驱使,也有出版法制不健全、行业不规范的问题,但与图书消费市场的不成熟、专业领域科普的滞后也不无关系。前两个因素已有不少文章分析得比较透彻,不再赘述,这里仅从读者和作者两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从读者的角度来说:首先要避免功利阅读。很多人都梦寐以求掌握瞬间读心术,然而,假如FBI探员真有几秒钟就能读懂他人内心的本事,就不会不时爆出虐囚、逼供的丑闻;即便瞬间读心术真的存在,他们也断然不会写在书里昭然天下。微表情分析并不玄幻,而且确实主要应用于司法领域,但其准确率与办案人员的悟性和经验有关,而且常常要借助于录像设备反复回放来进行分析。所以,企图通过读一本微表情分析的书,就掌握“几秒钟内读心识人准到骨子里”的读心术,实在不是“靠谱”的期待。
其次要力求阅读经典。对微表情分析感兴趣的读者,在选购图书时须擦亮眼睛,首先要对作者的背景着力了解一二,选择专业人士的作品。例如,“微表情之父”保罗·艾克曼的知名畅销书《说谎》,该书基于作者近30年的研究成果而成,被欧美诸多执法机构奉为刑侦学教材。其次,一般先出版的容易成为跟风模仿的对象,所以一般推荐选择同类书中出版时间最早的。最后,从内容简介上来看,山寨作品更容易极尽夸张之能事,宣称功效瞬间直达患处的药多是假冒伪劣,图书也是这样。
从作者的角度来说,第一要避免散播谬论。学习了某种心理治疗疗法、博览了一些心理学著作,与是否是心理学家,尤其与是否是微表情专家完全是两个概念。微表情只是心理学一个狭小的研究领域,进入国内不到10年,国内从事微表情研究的专业人员屈指可数。没有科研背景支撑的书又能有多专业?充其量是加点成功、励志的鸡汤炒别人的冷饭。无怪乎美国艾默里大学的知名心理学教授利林菲尔德等特意在《环球科学》撰文《有些“有道理”的心理学观点,都是骗人的》,说明以格言、真理和半真理形式出现的大众心理学知识“有些充斥着所谓的心理学谬论”,并不可靠。
再者,要力求传播科学。伪装成心理学的劣质心灵鸡汤充斥市场,说明读者的需求旺盛,也说明心理学家在学科知识的科普和应用方面做的还不够。正如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学教师吴宝沛说的,“人要心理学,但心理学不要人。早期行为主义者跟猫、鼠、狗、鸽子打成一片,不理人。现在心理学家忙着搞脑电,发文章,拿项目,也不理人。科学不理人,宗教(可能)有问题,这时有人端来一碗热腾腾的鸡汤,不少人都会喝”。因此,可以说心理学专业科普工作的不足、现行科研评价体系中对科普书的无视,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跟风图书的“纵容”。
图书对读者的思想和心理起着巨大的影响和渗透作用,有著名出版人指出,“一颗子弹只能打死一个人,一本坏的图书却可以毒害一批人”。总之,希望读者擦亮眼睛,提高鉴别力,让跟风之作的空间越来越小;心理学家也着力为公众提供靠谱、好玩的心理学知识,把被自助大师、脱口秀节目主持人和一些自诩的心理健康专家占领的阵地夺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