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初心,纳兰性德说:“人生若只如初见。”在这个时代,初心常常被我们遗忘,纪伯伦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出发。”郑锦杭说:“我从自己明白了,最初的所爱是最原始的。人存于世,到最后,所有的,都会回到自己,回到初衷。”
周校年末赠予《始终》一本,看到名字,就甚是喜欢,一番阅读,便被深深吸引,不为别的,就是为了封面这句话“不为初心,方得始终”。作者是一名工作18年的老师,18年人生,或峥嵘,或倥偬,或辗转,或世事纷扰,但她始终不忘初心,以老师的期许自励,不受诱惑,不恋功名,沉心文字,终成《始终》,并说自己是“用了18年,折返回到了少时的自己。”
翻阅着作者娓娓道来的并没刻意编排条理的六个篇章,吸取“自然的营养”涉猎建筑、数学、电影、阅读等各个领域的“不止于艺”,和中外最一线的“老师们”倾心接触,感动着有独立思想的“学校的坚持”,以“全部人格的总和”来阐释教学的含义,最后有感于女儿“童年的天真未凿”,得到为人父母的启迪——这就是《始终》一书的主要内容。
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有了短句练习。老师问我们:你的理想是什么?未来你想做什么样的人?
那时候科教兴国的概念正流行,人们常常提到李四光、陈景润、爱因斯坦等大科学家,所以班上百分之八十的男同学都回答:我要做科学家。女同学回答:我要做老师。
我的回答毫不出奇,也是老师。
当真正走出大学校园,再次走进学校时候,身份已经从学生变成了老师,初入教育,有点兴奋,当面对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的时候,总是充满着快乐,当上着一节又一节课时候,总是觉得新奇无比。可是慢慢地,发现内心东西越来越空,工作也是周而复始,一成不变。
我不得不再次问自己:我的初心是什么?这份工作对于我是什么意义?谋生的工具?还是自我理想完成的过程?对于学生的教育又是什么?是每天知识的重复还是对于他人生的引领?
在书中,我也在不断向作者寻找答案,作者花了很多篇幅在书中,来写她的“越读”,“越读,即越界阅读,也就是跨越领域的阅读。比如,一个教师,日常阅读的书单,不仅应该有教研专业的书,也应该有哲学、艺术、科学、经济、政治多领域的书目。”
书中说“在我看来,教师对学生最大的意义,不是教会了学生多少知识,而是教师的品格、性情、情操,对学生产生了终身的影响。这些,都要靠教师平时在各个领域的熏陶和积累,‘越读’显然是最有效的一种途径。”
想到了自己。小时候从记事起,我就对文字有着毫不遮掩的喜爱,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读书的经历,上课偷偷看小说的经历,躺在床上翻阅文字的愉悦,可是在上班后,渐渐地,远离了对文字的热爱,而看的书也只是喜欢的类别,这也局限了我的思维。是的,我们也应该以大家为师,与电影音乐建筑以及一切的艺术接触,非专业的东西是能够反哺的。现在自己慢慢沉下来,慢慢地思考,慢慢的品读,让这些文字来对照自己的浅薄,让自己用文字提炼生活,用文字去影响孩子。
此时再看,工作对我的意义,也已经不再仅仅是谋生工具,而是一种长期的自我修炼,一门值得终生投入、倾心琢磨的艺术。工作自身的魅力,超越了它附带的折磨和枯燥,深深地吸引着我。
值得庆幸的是,虽然绕了很远的路,虽然前行的步伐一直缓慢,但我从未忘记过,是什么点亮了儿时的我的心。我也从未放弃过,擎着这盏初心,向灯塔之处前进。
我不能保证,接下来的人生不绕弯,但我相信,哪怕一天只能行进10厘米,也有到达的那天。
感谢作者,以她的见识、情怀、热爱,洗礼着人生的情操。
即使走得再远,也不忘初衷。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感谢作者带给我们的,对教育及人生的这份深意。
《始终——对教育及人生的一份心意》,郑锦杭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定价:39.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