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4年01月29日 星期三

    移动互联阅读,出版可胜IT?

    《 中华读书报 》( 2014年01月29日   06 版)

        面对移动互联网带给出版的“百年未有之变局”,目前出版业最大的问题是“妄自菲薄”。技术无生命,内容有灵魂,信息应用正在取代信息获取成为互联网核心。

        ■胡晓东(多看科技副总裁)

        移动互联网所打破的是纸书为代表的知识凝聚与传播方式,打破的是书面文字为代表的阅读思维,今天“知识”与“文字”的定义变化使纸书的根基产生了动摇,如果还绑在书是“一本本”的传统概念上,又怎么能看到未来?在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所有的信息不对称都已经或者逐步被打破,信息本身与信息理解都唾手可得,这时候的“知识”定义就成为信息的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面对移动互联网所带给出版的“百年未有之变局”,出版业该如何应对?目前出版业最大的问题是“妄自菲薄”,IT业最大的问题是“妄自尊大”。前者忽略了自己的内容价值而不思进取,后者沉浸在技术可以改变一切的美梦里不可自拔。技术无生命,内容有灵魂,信息应用正在取代信息获取成为互联网核心!事实上,信息越丰富、内容越庞杂,反而越需要专业人员的分类、整理、规范与引导,内容组织、加工的职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只会强化,不会消失。信息只有经过人工的、专业化的选题、筛选、整理的系统化编辑后才可以成为“知识”,才可以用起来。编辑态度、内容主张与思维导向都需要专业的人员与团队去实现,但它需要换一个形式、换一个角色定位。300年前培根讲的:阅读带给你文雅、乐趣与能力,现在依然如此。一切的产品都是为满足用户需求而生的,无论阅读形态如何变化,内容依然为王。互联网依托技术进步以模式创新为主要发展形态;而内容商只需将自身的内容打造到极致,在不同的市场阶段封装成不同的形态就可以了。当然这个形态包括纸书、电子书,但你能说微信公用账号不是吗?视频不是吗?培训讲座不是吗?内容如水,模式如杯,有了内容根据市场变化设置模式就好了,不必去太过纠结于形式。为什么要到极致呢?因为移动互联与社交网络会让一切透明化,不做到极致就无法在该领域创建足够持续的“影响力”,没有足够的支持人群,商业基础就像在沙子上一样没办法搭建起来。很多出版人将目光投向不熟悉的IT领域,所以迷茫了。事实上,你只需要看好一件事:从内容出发,走向读者的需求。阅读是一种很特殊的需求,它不像一个物品满足的是人的单一需求,所以必须从内容本身与用户需求制定不同的产品结构、体验形态与营销方式,依靠一种固定模式,把书做成一个样子去包打天下是不靠谱的。一个从属于文学类——小说子类——青春小说分类的网络文学完全采用了互联网的模式,就可以成为今天数字出版的主流,出版业潜藏的价值可想而知。具体怎么做?我想举一个例子,那就是中信的数字出版以及它所代表的“中信模式”。

        1.组织架构的移动互联网重构。中信出版社投资6000万元成立中信联合云科技公司,按照移动互联网企业特征,采用独立架构整合出版社资源。

        2.回归内容本质。通过三年的尝试,中信充分认识到出版社自建平台无论在技术、推广以及发展上都是有限制的。故此新的数字出版公司回归内容本质,在“纸书电子化”的同时,全力打造原生电子书产品品牌。目前其原生电子书《中国故事》系列已经在多看平台上线两百多册,销量过万。预计2014年将全面推出3000种原生电子书产品。

        3.拥抱移动互联模式。不困守原有的纸书销售模式,而是与电子书平台相互配合,积极探索如内容产品试错与迭代开发、预售与自我更新、话题式推广等新兴内容开发与营销模式。4.打造新型的内容与平台合作伙伴关系。传统上,内容商与平台商之间是供货者与渠道之间的关系,双方除了商务没有太多的交集。而在中信模式中,多看与中信一起创建了定位于战略合伙伴的新型关系。多看以其对移动互联用户的把握与数据分析向内容提供商提供选题策划、内容结构、营销方式的支持与建议,而中信根据这些反馈实时调整、优化内容产品,实际参与到电子书的开发与营销活动中去。

        (本文根据胡晓东在2014北京图书订货会高层论坛上的发言整理,有删减。题目为本报所加。)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