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3年11月20日 星期三

    将大学汉语改为选修课是一种倒退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11月20日   08 版)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将大学汉语从必修课改为选修课。

        其实,将必修的语文课改为选修课如今是高校比较普遍的现象。比如在南京,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不少名校早在几年前就将大学语文从必修改为选修课了。(见2013年11月10日《扬子晚报》)

        校方解释,学生对这门课的热度一直不高。原来如此。学生认为学了没什么用,没有学习热度,就将必修课的大学语文改为选修课了。那么,学生对学习英语意见多多,但为啥大学不将英语课的学习改为选修课呢?

        当然,在如今就业成为大学教育的根本目标的现实中,大学语文对于学生的就业确实没有什么用。中文专业毕业的学生就很难找到工作,更谈不上像样的工作了。但是,大学学什么能用功利性来衡量吗?不错,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学以致用嘛。但是“用”并非功利性的。也就是所学并非立即获利兑现,不是什么对就业有益就学什么。大学教育的目的,学生学习的目的,不能如此。

        大学开设语文课,始于《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指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不过,请注意,《纲要》提出大学开设语文课,不是从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这个层面上提出的,也就是说不是从语文的实用功能层面提出的。它是在“民族文化保护”这一节“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中谈及大学生的中国语文的。它强调的是人文素质的提升和文化的传承。而大学教育的本质就是文化传承和人格培养。语文或是汉语除了培养人识字、说话和写作的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人文素养、道德品质和人格精神。现在,从高校毕业的学生,普遍存在文

        人素养缺失,传统知识分子的品德和操守被丢弃,这不能不说高等教育长期缺乏中国语文教育的结果。我们想一想,如果一位大学生不读点孔孟之书,不读点唐诗宋词,不读点中外名著,不读点鲁迅、巴金、巴尔扎克、索尔仁尼琴,那么他能传承文化,有着良好的文人素养和独立的人格精神吗?

        我手头有一套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金鼎随笔丛书·自然科学家专辑》。专辑收录的是梁思成、茅以升、李四光和竺可桢的随笔集。虽然他们是自然科学家,但是他们的随笔写得非常优美、文化和隽永,令人益心益智怡情。说他们是散文家一点也不过分。从他们的文章里,可以看出他们深厚的人文素养,还有高尚的人格。其实,他们是他们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们那一代知识分子对“中国语文”有着很用功的学习,有着深厚的“中国语文”功底。当今中国知识分子特别是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分子,有几多人在作文和做人方面能与他们相媲美。现在一些专家学者教授,别说做人啦,就是作文还剽窃呢。当今中国大学不能丢弃中国语文的学习呀。

        我们一直在强调中国文化的学习,呼吁拯救汉文化危机,提高国民素质。但是我们的一些大学却将中国语文退出必修课。这正如网友所言“是一种倒退”,而且是令人心痛的倒退。它折射出中国大学教育十分功利化,违背了教书育人的传统。

        武汉市青山区匡生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