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继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市场营销总监、总编辑助理)
目前,业界有很多馆配论坛,话题基本是围绕书目数据、折扣、招投标、借阅率、馆配会等,很少有讨论读者需求、讨论如何更好为读者服务的。
馆配是很多出版社、经销商都非常看重的销售渠道,特别是近两三年来,新华系统开始在馆配市场发力,四川文轩、浙江新华、北京台湖等都加大了馆配市场的推广力度,总体上,馆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馆配对出版业的贡献和影响日益增加。但馆配市场的生态状况并不令人乐观:出版社、馆配商、图书馆好像都不是很满意,数据、折扣、成本费用、效率、品种数与复本量、馆配会效果等似乎都需要改进。因此,无论是从参与者当事者角度,还是从具体的事项看,都需要构建一个健康、可持续的馆配生态系统。
如果把图书作为一个产品,那么,图书承载着不同于一般物质产品的独特价值,那就是知识和思想。图书是文化产品、精神产品,图书得有文化得有“精神”,才能称得上图书。出版人承担着传承文化、传播科学、弘扬社会积极向上的精神的重任。如果说文化使命是出版人的理想和追求,那么,商业伦理则是出版的底线,比如说履行文化使命,要多出好书,底线是少出或者说不能出坏书、滥书。什么是有毒有害的图书产品?不能是反科学的,不能是反常识的,不能是反人类的,不能是蛊惑人心的,等等。底线除了这些,还有重要的一点,不能对孩子下手!毒害与污染孩子的心灵与智慧是出版人最大的罪恶。
现在是浅阅读、轻阅读盛行的时代,但深阅读、严肃阅读不会消失,特别是研究者更需要图书馆,而不是手机、IPAD屏幕。严肃作品、大部头的作品一定是相对小众的,图书馆应是这些小众阅读和研究的最好保障。借阅率最高的是最大众、最浅显易懂的作品,图书馆的价值不限于、甚至说不在于此。
图书馆的招标决不能以折扣论。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熊丽副馆长等曾对馆配服务构建了两个指标体系,一个是招标评价指标体系,一个是招标后服务评价指标体系,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建议图书馆行业协会(图书馆学会、高校图工委)可以建立图书馆采编工作评估办法,评价图书馆的采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