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3年09月25日 星期三

    城市的魅力源自于市场

    杨再平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09月25日   08 版)
    《城镇化大转型的金融视角》,巴曙松、杨现领著,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9月版,定价:49.00元

        从剧情的波澜壮阔来看,中国城镇化的经历也许是史无前例、独一无二的。然而推动中国城镇化奇迹的关键因素同样也可以在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历史缩影中找到。我们应该树立一种简单的想法:中国的城镇化在本质上并无特殊之处,她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遵循了最基本的市场逻辑。那些认为中国政府主导了中国城镇化的观点可能显著高估了政府的力量,而忽略了市场的力量。

        巴曙松博士的《城镇化大转型的金融视角》以中国城镇化的转型为线索,以金融的角度切入,以翔实的数据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城镇化的历史、现状及未来的潜在图景。该书所涉及的问题包括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中国城镇化的经验、问题;中国未来城镇化的新常态、政策、金融及投资含义等,其中对中国城镇化历史经验的梳理和未来前景的描绘最为透彻。该书有助于厘清我们之前关于城镇化基本问题的一些含糊甚至错误的看法,并能够在历史分析和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为我们织出一幅关于未来的大致图景。

        然而,撇开这些表面的问题,我认为本书试图表达的深刻观点以及重要的贡献在于向读者揭示了两点最根本的道理:第一,市场而不是政府驱动了成功的城镇化;第二,改革而不是规划重塑了中国城镇化的历史轨迹,也决定了未来的方向。如果我们能够理解这两点并充分重视历史事实,我们或许可以更清醒地思考中国城镇化的未来路径以及最需要采取的改革建议。然而,迄今为止的问题可能是:我们并未给予历史和现实应有的珍视。

        以下我将重点结合这两点谈谈阅读本书给我的三个重要启发。

        第一,中国过去的城镇化是一次成功的旅程,然而,这种成功的关键在于中国开启了市场的力量、契合了市场的逻辑,可以说,中国的成功经验如果归结为一点,那就是市场的成功。作者在书中以详细的数据和严密的经济逻辑论证了:如果中国没有松开户籍制度的束缚,就没有数以亿计的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也自然不会有劳动力从农业向工商业的流动,也更不可能有这种流动所刺激的生产效率的极大提升。如果没有土地市场化改革和房地产行业的正常化,中国不可能实现土地要素的市场化和货币化,存量财富不可能顺利盘活,基础设施不可能大规模建设,城市住房条件也不可能快速改善。如果没有沿海开放打开海外市场,中国城镇化和工业化所产生的巨大生产能力便无法找到出口,珠三角和长三角也不太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成功崛起为中国的两大增长极。

        因此,归根结底,中国城镇化的真正成功之处在于释放了人、激活了土地、开放了市场,从而将中国的城镇化置于全球化、市场化、货币化三大浪潮之中,并最终导向了耀眼的经济增长。

        第二,约束条件决定最优结果,历史的成功不会自然导致未来的成功。本书明确指出人口流动、土地用途的转换、资源和资金成本是城镇化的约束条件,它们之间的相对稀缺程度或相对价格决定了城镇化的潜在结果。通常,当一个国家处于城镇化的起步阶段,人口从农村大量转向城市,劳动力市场供给十分充裕,因此,劳动力工资价格上涨的速度往往远远低于劳动生产率提升的速度,从而使得劳动者收入份额占比处于下降趋势,资本报酬占比处于上升趋势,这种反差为城市的资本积累和投资扩张提供了可能,从而可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吸引更多的人口流入,直到跨越“刘易斯拐点”,这个期间将一直处于低成本、快速扩张的城镇化阶段。然而,这个美丽的故事不会永远延续,一旦这个趋势逆转,就会变成一个新的故事。对于中国而言,似乎也难以避免。

        作者进一步指出,历史的成功不会自然导致未来的成功,中国未来城镇化所面临的约束条件事实上已经变化,廉价人工、廉价土地和廉价资源驱动的增长模式或已走向终点,外需对城镇化的支撑动力也已弱化。在这种新的约束条件下,如果中国的决策者试图将城镇化作为下一阶段推动经济增长、实现经济转型的一个主线索,那么这里的关键不仅仅在于政府如何规划、如何推动,而更在于如何在新的初始条件和动力结构之下,使市场力量进一步作用。

        在这个基本判断之下,作者进一步强调,在新的条件下,基于已经变化的人口、土地和资金条件以及已经调整的动力结构,下一阶段中国的城镇化路径将呈现分化格局:农村和中小城镇未来城镇化的关键仍然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土地由农地向工商业用途的转换,从而释放结构效率,这些地区的城镇化率仍将处于加速提升阶段。内陆中心城市和沿海二三线城市未来城镇化的关键是城市存量人口在不同产业、大中小城市的再配置,城市分工和城市职能的重要性远大于城市规模,在这个阶段,城市完全有可能在城镇化率提升速度减缓的情况下实现持续的增长与繁荣。沿海城市的关键是进一步扩大开放,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并重,变成“无界之城”,城市繁荣的动力在于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借助于国际市场、国际资本、国际交通通讯网络、甚至国外的劳动力和土地。中国香港、以及新加坡等作为一个城市型经济体的典型,城镇化率已差不多达100%,其实现繁荣的关键之一也是在于开放。另外,沿海城市的转型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也在于能否吸引更多的人才流入。

        第三,站在决策者的视角,中国未来城镇化的可能突破仍然在于重启改革,以改革重塑市场,以市场驱动城镇化的转型。在这里,如果以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政策建议,可以将它归结为两句话:其一,中国未来的城镇化等于转型,而非简单地追求增长,以转型为主线倒逼和形成改革的共识,在户籍和土地两大领域实现突破;其二,中国未来的城镇化等于人,不等于建筑,以人为核心应成为城镇化的核心内容。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