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网络上鲁迅文章彻底退出义务教育教材一说,人民教育出版社相关负责人解释称,“人教版语文教材删除鲁迅文章”这一说法是很不准确的。本次教材的文章替换只是根据教学难度进行的技术层面的调整。据介绍,目前人教版初中义务教育语文教材里,依旧有鲁迅的6篇文章,所占比例仍是国内作家最多的。(9月5日《京华时报》)
“鲁迅大撤退”是个老话题。每当语文教材里撤换鲁迅的作品,总是引来捍卫鲁迅的声音,同时也带来一些猜测,比如“鲁迅文章退出是因为鲁迅的文章与时代脱节”,“鲁迅文章所体现的思想是社会的阴暗面,与社会主旋律格调不一致”,这样的解读是有一点“鲁迅风”的。当然人教社相关负责人是要加以反驳的,不过,反驳得好像没有什么力量。为什么要撤下鲁迅的作品呢?人教社相关负责人的解释是:按照现行做法,语文教科书每年再版都会做一些微调,每隔一个周期都要进行一次大的调整。主要根据教学一线老师、学生的反馈,来做一些技术层面的调整。与其他因素无关。仅仅是出于“微调”这样的因素,似乎还没有道出实情,显得比较苍白无力。这就是为什么一再出现撤掉鲁迅文章必然会引来批评之声的原因。
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是,相比较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而言,鲁迅的文章入选中小学教材(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教材)篇幅的确呈下降趋势。资料显示,早在2008年之前的人教版《初中语文》中,鲁迅的作品多达9篇,分别是《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雪》《故乡》《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孔乙己》。2008年后减少为7篇,去掉了《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雪》。
鲁迅作品再遭“撤下”,除了“微调”说法,我们没有听到编者真实的内心想法。倒是北京市教科院相关专家对于此次人教版语文教材中“鲁迅”文章被更换说了几句实话。
北京市教科院相关专家认为,教材中鲁迅一家独大是“阅读贫乏”时代的表现,随着学术研究及出版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经典作品开始逐渐进入中小学教材。相应地鲁迅作品的篇幅减少,正是对这些新入选经典作品的阅读鉴赏中,学生更加感受到鲁迅的伟大和独特。只是篇幅的多少并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绝对的权威,在众多优秀作品中感悟其独特的艺术和人格魅力才会产生更深刻的教育价值。何况在今天的阅读时代,只靠教科书所灌输的价值能坚持多长时间,真要打一问号。
基础教育应尽可能让学生较大范围地接触各类经典作品,而非唯一的“投枪与匕首”。为此,北京市教科院相关专家呼吁家长以发展的眼光关注教材的更新,而不要停留在自己的学习经历中。言下之意,我们这些读鲁迅作品长大的家长已经落伍了。
如果人教社也能像北京市教科院相关专家有这样明确的态度,那我无话可说。
(山东省临沂市 孙建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