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3年09月18日 星期三

    陈子善的“不日记”

    宫立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09月18日   11 版)
    《不日记》,陈子善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3年7月第一版,35.00元

        现代作家的一篇佚文(如傅雷佚文《两种演员》)、一则逸事(如周煦良释《群鸡》、《小说月报》与诺贝尔奖、宗岱、洵美和巴金),一本鲜为人知的著作(如曹译莎剧限定本),一段湮没不彰的史实(如张充和的“贡献、”王兰儿、达夫的“志摩全集序、编译之误),都会引起陈子善极大的兴趣。由此可见作者研究的重点一直放在“对现代文学史料的挖掘整理上,一直放在对现代文人生平行谊、著译佚作的考证辨析上”。

        周作人、张爱玲是陈子善研

        究的重中之重,本书即是证明。

        2012年3月3日作者读到浦丽琳的《海外拾珠:浦薛凤家族收藏师友书简》,就提起他“2001年春访美,在南加州大学东亚图书馆得其大力协助,携回张爱玲《同学少年都不贱》手稿影印本”。值得一提的是,浦丽琳自己对张爱玲文献的保护和整理也有贡献,她在美国南加州大学图书馆任职时,曾考证发掘出张爱玲早年的英译《海上花》稿件,并经王德威的推介,将张爱玲英译《海上花》以英文书名Th“Si″gBS°″gGi“1“°fSh“″gh“i于2005年出版。她还建议南加大图书馆购买一两封张爱玲亲笔信收藏,并参与筹备该馆1997年《美的漂泊———爱玲作品手稿展》的各项工作。她还写有《张爱玲·夏志清·海上花》、《迟圆的梦———张爱玲英译<海上花>的出版》以及《张爱玲最喜欢的一张卡片》等关于张爱玲的研究随笔。

        2012年11月30日作者赴查理大学东亚系作中国张爱玲接受史的学术报告,并对张爱玲捷克文译本作了简略介绍,他还有幸一睹张爱玲港版的伪作和盗印本的“真容”。关于港版的伪作《笑声泪痕》,张爱玲生前还特意写了篇《关于笑声泪痕》,她说“久已经听见说香港有个冒我的名写的小说《笑声泪痕》,也从来没想到找来看。前些时,终于收到友人寄来一本,甚至于也还是搁在那里,两个月都懒得看”,“这本《笑声泪痕》,需要写篇短文,声明不是我写的,只好到底还是看了”。阅读张爱玲这篇短文,可发现张爱玲不单看了这本伪作,还看得很详细,因为她在这篇短文中对伪作的故事情节做了梳理,并对伪作的作者的姓名、年龄、籍贯作了考证,并感慨“活该!谁叫你眼高手低,至于写不出东西来,让人家写出这样的东西算你的,也就有人相信,香港报上还登过书评”。在行文的最后,张爱玲还担忧,“可千万不要给引起好奇心来,去买本来看看。薄薄一本,每章前后空白特多。奇文共欣赏,都已奉告,别无细节”。张爱玲的担忧并非没有必要,《笑声泪痕》的原名为《恋之悲歌》,笔者前几天去汕头大学图书馆查找港版书时,正好看到这两本书,《恋之悲歌》署名(美)张爱玲,系香港兰屿出版社1983年11月版。查阅汕大馆藏书目,该出版社还出版有海旦编选的《黄春明小说选》,系1985年1月版。

        作者曾记下他去张爱玲文学遗产执行人宋以朗家中观赏宋家收藏的张爱玲著作的各种稀有版本的见闻。2012年9月22日他所写的王兰儿就是“张派”概念的首倡者。作者还为《小团圆》写推荐语,担任2010北京张爱玲纪念研讨会的主席,编选刘绍铭的《爱玲小馆》,撰文介绍张爱玲致夏志清信札出版的价值,称其为“张学研究的一件大事”。以上种种,可见陈子善对张爱玲以及张爱玲研究倾吐不尽的深情。

        《香港访学日志》是作者记日记之始,随手摘抄日记点滴:访王晋光谈“郁王婚变”,与鲍耀明“畅谈周作人”,“续查梁实秋资料”,“观罗孚所藏之《药堂谈往》手稿和周氏佚文二十一篇(小品和译作),大部分未发表,为意想不到之大收获”,见高伯雨夫人和女儿,谈“周作人书信事”,与胡百华谈“编梁实秋早期佚文事”,见曹景行谈“知堂致曹聚仁书信事”,访颜纯钩“畅谈张爱玲和胡兰成”,曾焯文在陆羽宴请并“畅谈郁达夫”,这些无时无刻不与张爱玲、周作人、郁达夫、梁实秋等作家的研究有关。作者还从知堂藏书着手钩沉周作人与刘半农、苏曼殊之间的“文人事”,如本书中的《知堂忆刘半农》、《知堂藏曼殊三书》两文。

        作者在“不日记”专栏开场白中道出了他写日记的缘起和用途,“日记者,天天记之以备忘。不日记者,不天天记,有事则记,读书则记,为当今文坛艺苑留一点史料而已”。正如郁达夫所言,日记是用来“备遗忘,录时事,志感想”。当然陈子善只是借用日记这种独特的文字形式,由日记当日作者所遇到的人和事催化和引发作者的“考据癖”,实际上他依然关注的是中国现代文学和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史料的发掘、整理和研究,我们藉此也可以看出作者的“交游、活动、观点和著述以及大大小小鲜活生动的历史细节和世事线索”(《略谈日记与日记研究》),如本书中的《香港二手书店》、《伤逝》、《鲁迅图书馆》、《胡梅尔故居》等篇章。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