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3年09月18日 星期三

    对熊十力哲学文本的“内在诠释”

    李振纲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09月18日   10 版)
    《熊十力哲学研究———“新唯识论”之理论体系》,程志华著,人民出版社2013年6月第一版纳,27.70元

        熊十力是民国以来少数几位原创性的哲学家之一,也是现代新儒家学派的实际开山者,更是整个现代儒学形而上学的奠基者。就此而言,熊十力的哲学建构不仅开启了现代新儒家思潮,而且深深影响了整个中国现代哲学的走向。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熊十力哲学就成为学界研究的重点。近日,程志华教授的专著《熊十力哲学研究———“新唯识论”之理论体系》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国内研究熊十力哲学的又一部力作。

        程志华教授在此书中体现出比较自觉的方法论意识。在此书的“绪论”部分,作者专门讨论了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方法问题。作者认为,治哲学史者往往有不同的诠释维度,综括起来可以概括为两种不同的诠释理路:一种是“外在诠释”,“要求诠释者‘跳出’研究对象的概念、义理框架,探究时代背景对这些概念、义理所造成的影响,并揭示概念、义理的意识形态功能和社会影响。质言之,‘外在诠释’侧重探讨的是哲学思想与时代背景之间的互动关系”。传统的阶级分析方法就属于一种“外在诠释”方法。另一种是“内在诠释”。关于这种理路,作者说:它“要求解释者在研究对象的思想框架内进行诠释;一般只就概念谈概念,就义理论义理,不去涉及时代背景,也不过多地牵涉思想的意识形态功能和社会影响”。很明显,通过与“外在诠释”的对照,作者意在强调和肯定“内在诠释”。之所以如此,在于作者主张学术思想的生发与变化自有其内在的理路,外在的原因最终还是要通过内因发生作用,因此学术探讨的重心不应在外因上,而应在内因上。

        基于这样一种理解,作者在“内在诠释”的范围内,力图突破前人赋予熊十力“保守主义”的“身份”,突破简单地对熊十力“开启”现代新儒学的“惊叹”,而谋求从概念、义理层面上疏解熊十力对于“新唯识论”理论体系的建构。对于熊十力的哲学体系,作者分为如下九章展开具体论述:第一章:熊十力哲学的学术资源,探讨佛教哲学、西方哲学对其哲学建构的“助缘”意义和儒家哲学对其哲学建构的“因缘”意义。第二章:本体论,讨论熊十力关于本体之论述。他不赞成佛教的耽空之论,认为空无背后实有一“本体真实”;基于王夫之的本体论,他由“本心”之本体转向“乾元”之本体。第三章:宇宙论,讨论其关于宇宙的基本主张,“以显本体之流行”。在他看来,“本体真实”即是“真心之流行”,是本体之“自我呈现”;而此“流行”即是“恒转”,而所谓“恒转”即是“功能”。在“功能”的意义上,熊十力强调了“体用不二”的宗旨,并将之贯彻于其整个“新唯识论”体系。第四章:人生论,讨论其关于人生论的论述。在熊十力看来,性乃“无漏纯善”,同时依着“体用不二”之逻辑,惟有“性修不二”,进而才能“成己”及“成物”,从而实现理想之人格。第五章:量论,讨论其关于知识论的论述。“性智”是本体之自我呈现与自我认识,“量智”则是思辨与推度,即依靠官能去认识事物;“性智”与“量智”二者相反相成,因为“量智”本身就是“性智”的发用。第六章:治化论,讨论熊十力关于外王的基本思想。在熊十力看来,尽管哲学之使命在于谋求识得本体之道,但面对以“科学”与“民主”为主要内容的西学冲击,玄学亦不能视而不见或盲目自大,而应有所正面回应。第七章:宗教论,讨论熊十力的宗教观及其对于儒学是否宗教的看法。在熊十力看来,儒家哲学之建构当可替代宗教之作用,因此,应致力于建构一种新的儒家式哲学。第八章:“新唯识论”哲学体系,讨论熊十力哲学之“哲学化”的向度、“生命体验”与哲学建构的关系以及“新唯识论”哲学体系的最终完成。第九章:熊十力哲学的定位,通过探讨“中断性”语境下的儒学三期说,基于对熊十力哲学之基本品格的讨论,给出熊十力在儒家哲学史上的定位。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讨论熊十力哲学之历史定位时,作者所依据的是其一贯主张的“儒学三期说”。即,整个儒学史的基本形态分为以原始儒学为代表的“实存道德描述形态”、以宋明儒学为代表的“形上学形态”和以黄宗羲为典型的明末清初儒学之“形上道德实践形态”。在这样一个大语境下,作者给出了熊十力哲学的历史定位:熊十力哲学乃至整个现代新儒学乃是“照着”明末清初儒学“形上道德实践形态”讲,而不是“接着”宋明儒学之“形上学形态”讲。即“接着”宋明儒学讲的是明末清初黄宗羲等“三大思想家”,现代新儒学只是对于儒学“形上道德实践形态”的继承和发展。对此,熊十力本人亦有明确的自觉。他说:明末清初“诸儒注重实用与实测,乃王学反响。此等精神,清儒早已丧失净尽,直至清末,始渐发露”。他还说:“晚明王顾颜黄诸子兴,始有补救之绩,值国亡而遽斩其绪。今当衰危之运,欧化侵凌,吾固有精神荡然泯绝,人习于自卑、自暴、自弃,一切向外剽窃而无以自树,《新论》固不得不出。”

        《熊十力哲学研究》属于对熊十力哲学的一种新诠,而且在文字表述和逻辑分析上也颇有风格。总的来看,全书虽没有灵动秀美的文字,也不见通透清澈的情怀,但在内容上却论据充分、条理清晰、思维缜密、体系完整;在表述上看,西方哲学所长的概念、判断和推理在作者手下也表现明显、切换自如。相对照地讲,西方哲学擅长基于范畴建立概念系统,中国哲学相对却显得薄弱。熊十力赞同康德对于范畴系统的建构,但不同意范畴是先验的说法,而主张范畴“兼属主客”。而且,他参照康德的范畴表,亦罗列出“时空”、“有无”、“数量”、“同异”、“因果”五对范畴;这些范畴因是物上“轨范”和“法则”而为客观,同时因是心之“裁制”而又为主观。对于熊十力的“范畴表”,作者不仅有准确的把握,对每对范畴的具体内涵进行了具体解释,并以之为“基底”,将熊十力所使用的“本心”、“乾元”、“性智”、“量智”、“体用不二”、“性修不二”、“治化”等概念一一解释,并对其相互关系以本体论为核心、以“体用不二”为宗旨进行了关联和转承。

        尽管如此,作者对自己的研究始终抱以一种谦虚和平实的态度。尽管作者对于已有相关研究认为仍有“盲点、不足及需要拓展的空间”,但对于前辈和其他学者所作的工作,不仅无意贬低或否定,而且认为是“巨人的肩膀”,为他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前进的“阶梯”。对于自己对熊十力哲学文本的新诠,作者声明只是众多诠释中的一种,绝非“最终的”或“最好的”“答案”。作者在“绪论”部分写道:“若依着迦达默尔‘主观的诠释学’来说,本书并非对熊十力文本‘客观意义’的谋求,而是基于与熊十力文本的‘对话’,提出本人的诠释;同时,这种诠释由于“传统”的作用而融会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故它并不是个人之任意主观的解释。而且,本书只是众多诠释中的一种,绝非‘最终的’或‘最好的’‘答案’。若依着傅伟勋的‘创造的诠释学’来说,笔者的诠释当止于‘蕴谓’和‘当谓’两个层面,即熊十力‘可能说什么’和‘本来应该说什么’;至于‘创谓’,笔者虽有其心但无其力,只能留待作为一个目标来追求了。”质言之,作者认为其研究乃是众多相关研究中的“一种”而已。当然,这样一种理解亦是符合作者所引用的“主观的诠释学”理论的,因为“主观的诠释学”认为,不同的主体即使对于同一文本也会有不同的理解。

        总之,读了程志华教授的《熊十力哲学研究》一书,我形成了一个突出的印象:熊十力哲学是一种“纯粹哲学”,即,熊十力所走的是一种“哲学化”的理路;程志华在其著作当中,以其“内在诠释”的理路而将这种“纯粹哲学”彰显了出来。在此意义下,《熊十力哲学研究》即是作者对于熊十力哲学之“内在诠释”。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