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3年09月18日 星期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群的全景展现及深层研究

    唐正东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09月18日   10 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导读(上下册),杨耕、仰海峰/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8月第一版,80.00元

        提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导读》为国内学界到目前为止所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最为系统的一部,所反映的是作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史之学术谱系及思想逻辑的深刻理解。

        读了由杨耕、仰海峰教授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导读》一书,深感作者在编撰思路的新颖性、文本梳理的系统性及理论研究的深刻性等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体现了作者努力把国内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的教学与研究水平推进到一个新台阶的明确思路。我以为,他们的这种努力是成功的。

        一、编撰思路上的新颖性。以前,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的导读类著作基本上都选择了经典作家的著作作为导读对象。在涉及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的导读时,大多单独以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导读的名义来加以处理。应该说,这种做法是对的,因为尽管学界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这一问题上所持的观点已经与以前大有不同,但最起码说,这种分开来处理的方法显得更加清晰明了。不过,如果继续沿着这一思路来处理第二国际时期思想家的哲学文本的导读问题,那么,恐怕也只能再单列出一个原著导读的系列了。而本书作者在这一问题上显然具有了崭新的思想。他们并没有刻意地强调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原著的导读,而是突出了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理论研究的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重要文本的地位。这样一来,原来很难放进去的那些文本,譬如第二国际时期思想家的哲学文本、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哲学文本等,就可以很自然地被纳入其中,因为这些重要文本当然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必须面对的文字材料,就像我们必须面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本一样。不管你对这些哲学家的观点持什么样的学术态度,但他们的哲学文本毕竟是你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时无法绕过去的。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我们今天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不仅有“返本”的目的,而且还有“开新”的使命。也就是说,我们还承担着在当代实践语境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使命,因此,完整而清晰地了解和掌握国外理论家在各自的实践语境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样态,对于我们自己的理论建设来说,也会有重要的启示或警醒作用。正因为如此,从学术眼光来看,本书作者的这种新颖的编撰思路是很有创意的。

        二、文本梳理的系统性。原著导读类著作对文本的选择依赖于作者对文本之学术意义的理解。近十多年来,国内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重要文本的选择,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的确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而本书由于具备了新颖的编撰思路,因此,它在所选哲学文本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应该说,这是国内学界到目前为止所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最为系统的一部著作。譬如,在第一部分中,一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教材不会选录的《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等著作也被选录其中;在第二部分中,包括库诺的《马克思的历史、社会和国家学说》、拉布里奥拉的《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等著作也被包括在内;在第三部分中,不仅有列宁的经典著作,而且还包括了普列汉诺夫、布哈林等人的著作在内;在第四部分中,除了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之外,还包括了列菲伏尔的《现代世界的日常生活》、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等著作。在文本选择上的这种系统性所反映的是作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史之学术谱系及思想逻辑的深刻理解。

        三、理论研究的深刻性。本书共选择了四十个哲学文本,在对每一个哲学文本的解读中,除了文本节选的内容外,还有对写作背景、篇章结构、观点提示、进一步阅读的文献等方面的说明。尤其是在“观点提示”栏中,作者对所选文本的核心内容都作了很好的解读,而且这种解读明显是站在深刻的、前沿性的学术研究之基础上的。譬如,在第一部分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观点提示”中,作者从现实的个人、实践是现存世界的基础、意识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一切历史冲突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的矛盾、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确立有个性的个人等六个方面,对此文本的核心内容作了全面和准确的提示。很显然,此内容的作者非常了解国内学界近几年来就《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相关内容所展开的学术讨论,并且还融入了自己的学术理解。这样的“观点提示”对于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所选文本的内容是十分有益的。这一特点在作者对其他文本的解读中也都有体现。我觉得,本书对这么大的文本群都作出了准确的观点提示,这的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本书作者做到了这一点,这说明他们作出了艰苦的学术努力。也正因为如此,我相信此书的出版对于推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都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