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11月28日 星期三

    以其道,解其诗,可乎?

    李国涛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11月28日   03 版)

        陈寅恪先生的诗很难读懂,不单是难在古典多,更难在今典也多。今典也就是余英时说的“暗码”,从完全无关的某事上指示另一事。这真令人费解。是余英时先生的一系列论文,才使我略懂陈诗,知道古典的典故,而且知道“今典”的用法。后来得到一部胡文辉先生的大著《陈寅恪诗笺释》,逐首细解陈诗。我便从头读了一遍,得益不少。胡先生也说,是余氏的论文引导他深研陈诗。最近谢泳先生也来了兴趣,在一些报刊上谈论陈寅恪的诗。谢泳的解法应当说也是得余氏的嫡传,就是不单是从陈诗所涉及的当时时事来说明,更多地是从陈寅恪当时的交往事解诗,那也就涉及许多友人、学生、同事,他说,某诗某诗其实是指某个具体的人物和事件的。这种解法更引人趣味。不过,难以确认。过度的阐释或者是不可免的,甚至流于“猜谜”也难免。他自己也这么看。学术问题,能引起讨论,而且值得讨论,这就好。谢泳的思路,作为方法的一种,应该肯定。这使我想到,陈寅恪先生自己解读前人的诗,似乎就用过这种法子。我在《柳如是别传》(我用的是上海古籍出版社·《陈寅恪文集》之七的版本)里就屡屡见到他应用这种方法解钱谦益的诗。

        钱谦益的诗,以及当时相关的抗清人士的诗,都使用某种“暗码”,陈寅恪解之,索引其微,常常就是用这种方法。举个长一点的例子来说说。此书1135页有云:“云间诸人以其来松游说马进宝反清,略告一段落,将归长熟,公饯席间,子建赋诗并作致语,贺其成就,故牧斋次韵和答,寓有深意。”一群在清代建立十几年后还抗清的士人,写诗,能明言一切吗?就得“弯弯绕”,用古典,藏今典。那也就是必须使用“暗码”。正如余英时《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里解“落花”(1956年)诗中“林花天上落群芳,飘落人间共断肠”云此系指:斯大林死,共产党(共断肠之谐音)破产。这样的例子很多,是余先生深读后的见解。后来有胡文辉先生《陈寅恪诗笺释》出现。胡的著作是在余英时研究的基础上更近一步。胡文辉解陈诗,是逐题细解,笺释诗里的古典自不必说,重要的是笺释诗里的“今典”,也即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实指何事,讽喻何事,抒发何种情怀。他说他是“欲将新证补潜山”(余英时是安徽潜山人)。再以后就要说到谢泳先生。他在《东方早报》(2012.7.29)发表《陈寅恪诗笺释八则》。这八则是开头,以后又在别的报刊上发了一些。他又有新招。他说,解陈诗不能一般地从他对当时政策的反应来说。有时他是针对某些熟人朋友的行为而发的议论,当然也包括领导者。以那《八则》的前三首为例。第一首《项羽本纪》(“左转前行陷泽中,沐猴方始叹途穷”),胡文辉以为晦涩难明,或为刺蒋。谢说,易解,此刺张东荪也。向左转,亲共;陷“泽”中,已明言入毛一边。说的是项羽,实指张东荪。第二首《钱受之〈东山诗集〉末附〈甲申元日〉,戏题一绝》中,“兴亡江左自伤情,远志终惭小草名”,亦是讽张东荪。古称江东为江左,示东荪。远志,即小草;荪亦小草。这也是讽张东荪。更有趣的是他解诗里暗讽章士钊的地方。因为章氏年轻时曾患过梅毒,又与陈寅恪相交甚久,所以以“梅”为“暗码”代指这位老友。

        这些都应当视为“陈学”的深入和丰富。我说这话是因为陈氏自己解诗,也常用这种方法。现在就要转到正题上,说一下陈寅恪怎样解钱谦益与云间诸子相酬答的那一组诗了。比如人名。那次聚会间,有一位名彩生者。其人事迹不可考。钱谦益还有《彩生持扇索诗戏题八首》赠他。其中有句云“北斗横斜人欲别,花西落月送君归”,并有“霞老累夕置酒,彩生先别”之记事。陈氏解曰:彩生“似有拘束所致。岂彩生乃当日营妓耶?”但她是抗清士人里的一员。陈氏以丰富材料证明,(在相关人氏里提到的几位名“采生”、“彩生”者)证明彩生其人,而且“牧斋以己身与彩生并举,其推重彩生至于此极,必有深意,非偶然也。”第二,在这次聚会上还有别人赠给钱谦益的诗,有一首云:“南朝事业悲歌里,北固衣冠怅望前。帐内如花真侠客,囊中有券自蛮天”。陈寅恪解曰:“下句‘劵’字即‘丹书铁劵’之‘劵’,借作‘诏’字,疑指牧斋实受有永历密旨。”这可以说又是一个解暗码的例子。第三,在《顾与治书房留余小像自题四绝句》里有云:“指示旁人混不识,为他还著汉衣裳。”陈寅恪解之曰:“末二句则谓己身已降顺清室,为世所笑骂,不知其在弘光以前,固为党社清流之魁首。感慨悔恨之意,溢于言表矣。”

        本文所举之例并不一定都合适、洽切,也只限于近来翻阅所及。有兴趣于陈诗者,如留心,所得当更多,以证明陈寅恪写诗藏古典与今典,是可以从他解钱谦益诗的方法上看出来其源有目的。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