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康慨报道 著名的荷兰汉学家林恪(Mark Leenhouts)上周获得了2012年的荷兰文学基金会翻译奖。
“刚得到消息以后,当然很高兴,同时也很惊讶,觉得我作为年轻的译者,刚入门,真不敢当,以往的得主一般已有三四十本译作的大书单了。”林博士在莱顿家中告诉读书报,“我尤其高兴的是,这个翻译奖是‘文化大使奖’,不仅要看你的翻译质量,也要看你所做出的‘文化中介或推介’的工作。”
上个月,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后,林恪为读书报撰写了《思考“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一文。他曾为荷兰大报《人民报》(Volkskrant)专程采访过莫言,亦曾为多家报刊撰写有关中国文学的评论。
林恪生于1969年,1992年开始在南开大学留学,并漫游中国。在逾十五年的中国文学翻译生涯中,他为荷兰读者译出了多部重要的汉语小说,如韩少功的《马桥词典》、苏童的《我的帝王生涯》、毕飞宇的《青衣》、白先勇描写台北同志生活的小说《孽子》、阎连科和史铁生等人的作品,以及法文的《谢阁兰中国书简》。目前他刚刚完成了钱鐘书名作《围城》的翻译,该书将在2013年上半年出版。
林恪的翻译工作不局限于中国的现当代作品。他与莱顿大学的两位女同行哥舒玺思(Anne Sytske Keijser)、马苏菲(Silvia Marijnissen,莫言《蛙》的译者)合作,正在翻译《红楼梦》为荷兰语,译事已逾四年,全书有望在2015年付梓。
林恪对韩少功和1980年代中期兴起的寻根文学多有研究,除《马桥词典》外,他还翻译过《鞋癖》、《爸爸爸》和《女女女》,并在2005年出版英文专著《以出世的状态而入世:韩少功与中国寻根文学》(Leaving the World to Enter the World: Han Shaogong and Chinese Root-Seeking Literature),2008年再出《当代中国文学:世俗的却有灵性》(Chinese literatuur van nu - Aards maar bevlogen)一书。
林博士不仅是中国文学的积极推介者,也是荷兰出版界“商人精神”的持久批判者。为此在1996年,他与友人共同创办了专门译介中国文学的荷文杂志《文火》(Het trage vuur),不幸的是,该刊已于2010年停刊。
今年与林恪一同获得荷文基翻译奖的,还有荷英翻译家大卫·科尔莫(David Colmer)和德荷非虚构类翻译家马克·威尔德舒特(Mark Wildschut)。
颁奖仪式将于12月14日在阿姆斯特丹举行,三位获奖者届时还将得到每人1万欧元(约合人民币8万元)的奖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