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康慨报道 著名的荷兰小说家、诗人和翻译家J·贝恩勒夫(J Bernlef)10月29日在阿姆斯特丹家中去世,享年75岁。
贝恩勒夫本名亨德里克·扬·马斯曼(Hendrik Jan Marsman),1937年出生,1984年出版小说《恍惚》(Hersenschimmen),以一个阿尔茨海默氏症患者的视角,描写疾病与暮年。四年后,此书被搬上银幕,为他赢得了世界性的声名。
去年在阿姆斯特丹,贝恩勒夫曾对读书报记者谈及他的文学观。这些话可用他的“两个讨厌”加以概括:讨厌太长的小说,讨厌政治化的小说。他不明白奥尔罕·帕慕克的小说为什么写得那么长,更明确表示不喜欢米歇尔·维勒贝克。
潘鑫亮汉译《恍惚》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于2006年,仅有150余页。
印度尼西亚尝为荷兰殖民地数百年,故而早期从事荷兰文学汉译的中国翻译家中,印尼归侨并不鲜见。潘鑫亮亦为其中之一。
贝恩勒夫告诉读书报记者,他曾送了一本中译《恍惚》给莱顿大学的汉学家柯雷(Maghiel van Crevel),顺便探问中译如何。柯教授说:“没问题。非常好。”
贝恩勒夫见过潘先生。“他讲一口很特殊的荷兰语——不是不好,是那种现在已经极少听到的、我父亲那一辈人讲的荷兰语。”贝恩勒夫说。
他本人是诗人,也是诗歌翻译家,以瑞典大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默的荷文译者知名,多年来,他始终相信特先生应该获得诺贝尔奖。
去年秋天,贝恩勒夫与其他荷兰作家一起,出席了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行前,荷兰的人权团体向作家们赠送了“空椅子”别针,让他们戴着去北京。荷广(RNW)的报道说,贝恩勒夫对此非常反感,他丢掉了别针,并指责了这种强加于人的作法。
“抗议是愚蠢和短视的,因为这样整个大门就关起来了,”他说,“我不能让别人告诉我我要佩戴什么,我不是孩子。”
访华的20余位荷兰作家和贝恩勒夫站在一起,他们宁愿被某些同胞称作“懦夫”,也不愿成为“蠢货”。他们知道,若要表达对自由的理解,有比公然戴别针更好的方式。
“我们一定不能让政治毁坏我们的生活。”贝恩勒夫生前对读书报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