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10月31日 星期三

    贺圣遂:出版以产品说话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10月31日   06 版)
    复旦社社长 贺圣遂

        成为国内一流高校教材的出版基地之一和学术出版重镇,是复旦社一向的定位。

        转企改制后,出版业的集团竞争时代到来。在一个因体制改革而爆发生产力的历史机遇期,大学出版将迎来关键的抉择时刻。

        制度改革推进迟滞,这是大学出版束缚自己手脚的关键。在用人和清退不合适的人方面,大多数大学社没有自主权。由此带来的生产力和产品质量的低下,是由于企业在管理机制方面的作为太少,更勿论横向的重组兼并。

        贺圣遂承认面对大集团时的压力:“转企改制后,各地纷纷成立大集团,在作者资源和渠道方面明显取得了优势。在主流、主体的图书市场,这些集团具有较多的机会和较高的占有率。”

        尽管如此,在他看来,大学出版还是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一,在中国的出版中,教育出版始终是强劲的支撑力量,大学出版继续保持了在这个领域里的竞争优势,因为读者倾向于相信以大学为依托的大学社出版的教材、著作。其二,就是学术出版。大学出版社的编辑普遍水平较高,学历也高,自己学有所长,这是从事学术出版的必要条件。

        “抓一流作者、创一流品牌、占领学术文化高地”,这是“复旦社一向的定位”,而复旦社以后的发展,也会紧紧咬住大学的教材建设和大学各个学科的著作出版两方面。配合高等教育的发展,复旦社坚持凭借学校的地位和威望,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提供尽可能多的一流教材,这是复旦社经济上能够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复旦社始终认为,大学出版社担当的最重要的使命是学术出版。复旦社坚持发现出版当代学者的原创优秀学术著作,这是复旦出版人追求的境界。要成为一流出版社,重要的是能将学术品牌和出版品牌合为一体。

        现在,复旦社各类长销的优秀教材500余种,持续年销售可以达到1万册以上的占200余种,成为国内一流高校教材的出版基地之一,这就是复旦社的经济支撑。如今,复旦社的原创学术出版重镇的形象,越来越广为人知。就在今年,《裘锡圭学术文集》由复旦社出版,这是中国古文字及相关研究领域数十年来难得一遇的学术成果,也是此领域里程碑式的学术标杆;这几年来,复旦社持续在做“从周边看中国”的出版物,今年,《琉球王国汉文文献集成》还未出版就已经引起媒体的高度关注,在钓鱼岛问题上,琉球人用他们的历史文献证明,钓鱼岛无可争议的一直是中国的领土。

        “一个出版社永远要以它的产品来说话。做好书,这是出版社的立身之本。”在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出版品质的同时,复旦社的销售规模在持续上升,今年1到9月份的销售数据显示,复旦社销售额同比增长百分之十几。事实上,自2000年贺圣遂出任复旦社社长以来,尽管略有起伏,但复旦社的销售码洋和利润以年均15%左右的速度攀升,这说明,有品质的出版物始终有自己的市场。

        然而,在从事出版将近20年来,贺圣遂首次感到了忧虑,尤其是在希望培养出一批优秀的编辑方面——“编辑的情绪不稳定,编辑更重视经济所得,而不是名誉上、事业上的成就。这是和传统出版、学术出版不相容的。”另外,图书的发行渠道遭遇了严重的挑战,其一,实体书店越来越萎缩,其二,在线销售比例在增加,但不断提出苛刻的条件,实施霸王条款。

        虽然出版形势越来越严峻,贺圣遂也已年逾花甲,但依然钟情于出版事业。他说:“为了复旦的出版,放弃了很多个人爱好,时间和精力都交给了工作。特别高兴的是,今年我开始主持本校的一个出版专业硕士点,我很愿意将我的出版理念传授给我的学生们。”这些日子,他一直在通过出版实践和出版教育思考,考虑如何提升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以及企业管理制度的完善,让复旦社借助机制变革爆发生产力,迎来新一轮的大发展。

        下一个十年,复旦社将如何走?(本报记者  陈香)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