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10月31日 星期三

    贺耀敏:专业化是最佳路径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10月31日   06 版)
    人大社社长 贺耀敏

        对人大社来说,专业化是发展的最佳路径,将在细分的出版领域建立绝对的优势。

        作为首批改制的19家高校出版社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尝到了甜头,也面临着挑战。社长贺耀敏说:“通过转企改制,一方面调动了出版社员工自己的积极性,激发了内部的活力,另一方面也增强了我们的市场意识。高校出版社作为经营者地位的确立,也对我们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改制后,政府也在多方面给予我们支持和帮助。可以说,现在高校出版社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机。”

        转企改制后,人大社员工与出版社之间形成了双向选择的关系,员工的身份转换了,与出版社的关系也明确了。在贺耀敏看来,员工的积极性有了本质性的提高,他说:“过去,大家都是事业单位人员,如果某人的积极性不高,你想裁也裁不掉。但现在,如果员工不适合这个岗位,出版社就可以辞退他。同样,社会上具有很强创新和策划能力的优秀人员,我们也能把他招入出版社工作,而不需要一步一步地在社里往上爬。只要有能力,人才就会获得相应的岗位和相应的报酬。”

        如今的人大社是效益优先,没有效益,资格再老也要“靠边站”。据贺耀敏介绍,现在该社中层管理人员都是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过去这是不敢想象的。”十五六年前,人大社曾发给员工奖金几万元,在全校引起轰动。而现在,只要业绩好,给员工发二三十万的奖金都不再稀奇。

        成为企业之后,市场成了出版社掌舵人眼中最重要的事情。“你可以看到高校出版社中非教材出版物的品种在不断增加,一些大学出版社还做出了畅销书。”贺耀敏指出,“这在过去都是不可能的。比如我们社出的‘中国好声音’相关图书,有些教授看到是我们出的还是很吃惊。”

        如今,高校出版社已经被从纯粹做学术的圣坛上拉了下来,贺耀敏说得理直气壮:“你就是一个企业,应该按照读者的需要、市场的需要做好自己的书。”

        贺耀敏也承认,转企改制在给高校出版社带来变革与机遇的同时,也把它们推到了市场的大风大浪中,面临着新的挑战。其中一个尴尬就是,高校出版社毕竟还是大学下属的单位,而学校有学术、教育等公益性的出版计划,因此高校出版社承担着很多一般出版社不需承担甚至不愿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不过,他表示:“如果完全按照市场走,很多学术出版任务就没法完成,高等教育发展需要做的事情就没有人去做,需要我们去担当的,我们义不容辞。”

        在贺耀敏看来,高校出版社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强势出版集团对发展空间的挤压,他说:“比如教材市场,很多非高校出版社都进入了这个市场,而一些出版集团享有政府资源,在我们认为应该公平竞争的市场中形成了垄断。如何在这样的格局下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贺耀敏认为,对人大社来说,专业化是发展的最佳路径。“我们要在一些出版领域建立绝对的优势地位。在经济、管理、政治理论和哲学类图书方面,我们都有一定的优势,特别是我们的经管类图书,全国市场占有率约为3%,在600多家出版社中独占鳌头,这个成绩是值得自豪的。”贺耀敏不反对出版大众图书、热门图书,但他更加强调人大社对优势学科、优势品牌的强化,“在一些领域,就是某些大型出版集团也不具有我们的优势。”

        这样的战略就决定了人大社的定位是服务“小众”的,是服务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服务于对人文社会科学有兴趣的行政管理者和其他社会人士,服务于高等教育发展的。贺耀敏说:“我们不想也做不到服务于十三亿人,所以我们把自己的读者定义为对社科有兴趣的人们。确实,我们服务‘小众’,但基于十三亿人的‘小众’,可施展的空间很大。”(本报记者  宋平)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