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10月17日 星期三

    危机中的祈盼与呼吁

    ——写在《中国传统文化与未成年人精神成长丛书》出版之际

    傅书华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10月17日   18 版)

        之所以编辑这套丛书,实在是来自于时时涌上心头且挥之不去的对中国社会现实的一种危机感。

        这种危机感是深感当今中国未成年人精神成长的缺失:生理上的提前成人,使他们精力充沛却不知将精力用于何处,甚至如纽曼所说:“如果他们话多,必乱说无疑。”我想仿效性地补充一句:如果让他们率意行动,则必乱动乃至累及无辜。知识上的强力灌输,使他们在这样一个技术至上的时代,越益将知识作为换取世俗功利的手段,甚至在极端情况下,会不择手段。心理的成长,虽然使他们在自我与外部失衡的情况下,可以有效地作自我心理上的调节,但却离心智的成长相去甚远。明乎此,我们才会明白,精神的成长,是灵魂的健全,是人格的生成,是公民意识的培育,是对人的生命的自由实现的自觉意识的形成。既不同于传统的老中国、又不同于现代西方国家的新的中国,需要的正是这样有着健全灵魂的一代新人。

        精神的成长不是凭空地进行,它需要汲取各种精神资源,但这些精神资源,不是那种换取世俗功名的“实用知识”,而是着意于“自由人”得以成长、形成的“自由知识”。而目下的一代未成年人,对此却缺乏清醒的认识和应有的了解。网络的平面化、共时化,正在消解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文化、西方文化对一代未成年人精神的深度滋养。我们常常看到,当今的一代未成年人,在时尚的潮流中,话语滔滔,似乎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但一旦进入人类精神的深处,即眼神茫然顿然失语。

        上述的时代危机,与人文研究界教育界的时弊密切相关。

        人文研究队伍人数众多,成果累累,但这些成果又有多少转化为对公众精神需求的满足呢?许多的研究者,宁肯耗尽自己的有限精力,写几篇低水平的重复性文字,却绝不肯把精力用于对新的学界成果作普及转化的工作。于是,我们看到,一方面,是学术垃圾比比皆是,一方面,在前述一代未成年人精神成人危机面前,适合他们的精神读物,却少之又少,且这少之又少的精神读物中,又时时看到两类不堪足读的文字:一类是没有精神深度的平庸不堪的时尚文字,一类是貌似深刻的“经院化”的“八股文字”。之所以如此,也是因为当今社会精神世界的萎缩、干瘪、枯瘦所致。用这样的文字,又怎么能够在一代未成年人的精神成人的需求中,给他们以新鲜、充盈的滋养呢?

        一代未成年人精神成人的时代性危机,与中国普通教育界教育的日益程式化、技术化、模式化的时弊也是密切相关的。中学教师中多有才智杰出者,但这些杰出者,正在被引导被鼓励与应试教育的能工巧匠划等号,并在继续向着“大匠”的目标迈进。在“匠人化”的流水线上,学生日益成为批量生产出的精密的“零部件”,差异只在这“零部件”的精密程度,却越益远离生命筋骨的强健血肉的丰满。在如此的教育时弊中,你又怎么能指望一代未成年人日益“机器人化”的躯体中,有着灵魂的飞扬呢?

        一代未成年人精神成人的时代性危机,与未成年人精神成人过程中的“人的迷失”也不无关系,这突出地表现在整个社会及未成年人家长的“成才观”“幸福观”的迷狂:孩子从幼儿园就开始进入了“成才”竞争的起跑线。这成才的含义,就是北大、清华、哈佛……然后是官员、老板、高级白领等等。而“成才”的程度,也就等同于“幸福”的程度。于是,未成年人的精神成长,就这样被“定向”“定点”地“扭曲”“疯长”。人的生命是个体性的,这个体性的生命,又是千差万别千形百态的,又是一次性不能重复的。人的生命的个体生命价值与社会价值相关联却不能等同。人的生命的社会价值可以有大小,但人的个体生命价值却是没有高低之别的。未成年人精神成长的苍白、单一,与当今中国把人的生命形态单一化、苍白化的时弊有着深层的有机关联。

        正是基于上述种种的危机感,于是,心中时时萌生着一种神往:神往于1930年代开明书店出版的由叶圣陶编写的《开明国语课本》以及由朱自清等著名学者编写的一系列的青少年读物;神往于朱光潜所写的《谈美——给青少年的十三封信》;神往于1960年代的《十万个为什么》;神往于大学者能有献身的精神,用大手笔为青少年读者写出的小文章;神往于那种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哲社人文类文章;神往于能通过这样的读物还一代未成年人以生命、精神成长的自由、广阔、鲜活、灵动,并以此去对抗、改变前述人文界、普通教育界、社会“人的迷失”的三种时弊。

        于是,在神往中,有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冲动,于是,有了这套丛书的出版。编写这套丛书,一个最基本的指导思想是:在内容上,把价值论引入未成年人的精神成长教育,是从未成年人精神成人的价值生成需求,从若干个价值生长点,来向未成年人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不是从知识论出发,向未成年人作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在形式上,则力求与内容相应的文字的生动、活泼、灵动等等。相较于编写、出版这套丛书的上述初衷,可以说,离预期目标相去甚远。但无论如何,总算是有了引玉之砖了吧。

        让我们继续努力,让我们充满期待,让我们切切实实地“救救孩子”。

        《中国传统文化与未成年人精神成长丛书》,傅书华主编,山西希望出版社2012年8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