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10月17日 星期三

    讲讲《文化遗产学十讲》

    彭兆荣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10月17日   18 版)

        上世纪下叶以降,文化遗产已悄然成为一个运动、事业和产业,迅速在全球播散;近十几年来,我国也如火如荼地推展开来,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heritage),又称无形文化遗产,更是如日中天,热闹非常。人们在很短的时间里从陌生而熟悉,因为这是国之大运、大事和大业。

        “遗产事业”的骤然兴起并非人类心血来潮,它有着复杂的背景和语境。全球化、经济一体化、发展指标的标准化、过度的科技主义等致使生态恶化,许多生物种类失去了往昔的生存条件,它们中的一些或已灭绝,或处濒危,于是人类出手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物种既然,文化物种亦然;随着上述同样原因,“文化物种”中的一些或已灭绝,或处濒。于是人类出手,保护自己的文化多样性,守护“地球村”的家园遗产。

        这便是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到国家,到省,到区,到市,到县,到乡,都在为文化遗产行动的历史逻辑。然而,虽然人们都认识“文化遗产”,知其要者不多,知其道者更少,毕竟文化遗产是一门学问,非一时一事、一蹴而就。“遗产运动”可以唤起民众保护文化多样性的热情,热情过后需要理性,需要学习,需要专业。只知物,不知物理;只知非遗,不知非遗之道,都是不够的。我们不独要体察文化遗产的表面之相,更要去探索内在之道;而求其道者,需仰知识、专业和技艺。

        “遗产”之“遗”本义为传续、继承;“产”即“财产”、“资产”。近年来,“传承”一词逐渐为人们所熟悉,仿佛它是个新东西,其实不然。就文化而言,无论我们是否强调“传承”,传承时刻都在进行,它是一件自然的事情和事件。人们今天强调“传承”,不过刻意强化那些在现代语境中被凸显的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事实上强调与否,它们都存在,它们与生命延续、生活继续早已融为一体。生命和生活就是传承,就在传承。

        任何文化遗产无不存续于特定的文化传统,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在某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段,每一个历史时段都有特殊的价值观,人们很难超越、无法僭越。在我们的记忆里,30年多前人们认为最坏的、最危险的“封、资、修”,其中不少在今天却是最好的、最“值钱”的“文化遗产”。何以如此?语境使然,价值使然。

        如果只说到这里是不够的,似有把所有“错误”推给某一段历史的不负责任之嫌,难道人类就只能受到某一个历史时段的桎梏,只充当识时务的“俊杰”,而没有将文化遗产世世代代传下去的意识和作为?这显然不符合历史事实。如果人类只是眼前利益的追逐者,那么人类或许早已灭绝。我们今天有幸看到、听到、闻到、尝到、接触到、体验到、欣赏到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都是人类经过长期的保护和传承下来的。

        就遗产而言,无“遗”便无“产”。产有形,遗无形;产为相,遗为理。要做好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只有掌握文化遗产这一门学问和专业,才有可能真正保护好它,文化多样性的绚丽景观也才有呈现的可能。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历史,各式各样文化遗产的滥觞、养育和传承可陈可鉴,它们已经成为整个民族和国民认知、认可和认同的一部分,也必将成为我国“国家形象”的新LOGO。

        然而,遗产本身是一个过程,是一项工程,是一个历史的自然、自觉和自主延伸和延续,它与历史相互交融、交织。今天,在遗产运动中,遗产的全民教育往往被诸如“申遗”、“开发”、“利用”等事件、业绩所遮蔽;为实施完整、平衡、健康的遗产战略,有效地开展遗产教育是必须的,也是当务之急!

        遗产学在国内外都是新兴学科,为此,我们需要做许多工作,解决许多问题,诸如:如何在中国积极推动一个具有共同学理、独特视野和独特方法的遗产学和学科?如何推进中国文化遗产学的创新理论?如何开拓眼界、借鉴世界各遗产大国实践的成功经验?如何对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那些国际性的法规,结合我国的国情,保护、传承自己的文化遗产?如何将遗产的“传统”和“传承”变成实实在在的公民意识和保护行动?如何把我们的遗产及其道理有效地传递给青少年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这一切都需要建立在掌握文化遗产学这一门知识之上。

        鉴此,我们在继“人类与遗产丛书”(2008年云南教育出版社)之后,最新推出一套遗产教材。这套遗产教材包括《文化遗产学十讲》、《全球遗产与工具箱》和《地球遗产与小卫士》。作为最新成果,《文化遗产学十讲》在选择、推介、阐释海外新兴的遗产学和遗产体系的同时,也讨论了中国遗产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建设中国遗产学的发展之路。它既适用于高校、专科学校等的遗产教学,也适用于从事遗产实践的相关工作人员的学习和培训。

        这套教材是集体团队的合作产物,由散布在世界一些重要的遗产学发达国家,包括在法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学习、研究的学者,以及国内优秀的年轻一代的遗产学学者共同完成。教材序言由世界著名人类学家、遗产学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文化遗产方面的约请专家、美国柏克利加州大学(UC Berkeley)格雷本(NELSON H·Graburn)教授撰写,可以说代表了我国文化遗产学教材方面的新成果。

        《文化遗产学十讲》,彭兆荣主编,由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教育出版社2012年7月,36.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