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来儒学的命运几经起落,对于“儒学”一词,人们渐渐地多了几分陌生感。“儒家传统的现代没落”也使一些人在积极思考它的命运。如今,当我们站在21世纪的路口,带着几分“温情与敬意”重新审视儒学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儒学仍有它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基于这一背景,旨在确立儒学本位意识而产生的《儒学文献通论》体现了它的作用与价值。
《儒学文献通论》是一部专门针对儒学文献进行系统概述的通论性著作。它也是为了配合四川大学《儒藏》编纂工程的重要成果之一。该书从学术史、文献学、目录学、史料学等角度全面评述了中国儒学文献的历史和现状,对儒学文献的发生、发展和流变,现存状况,数量和类别,以及儒家经学、子学和史学各类中的重要著述,进行了研究和阐述。建立了儒学文献的本位体系,构建了儒学文献的系统框架,有着广泛的学术价值及应用价值。
一直以来,关于儒学文献的研究几乎都杂乱于其他学术研究之间,也没有一部专门著录和系统概述儒学文献状况的著作。由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和古籍整理研究所各研究人员合作完成的《儒学文献通论》对此作了一个重要尝试,基于“重树儒学的本体和本位意识,构建反映儒学自身发展、变化的历史,表现儒家自己思想和理论体系的文献体系”的宗旨,主要以文献为基础,完成了对儒学文献的综合研究和著录体系的构建,使当代学人与以文献为载体的儒学之间有了一个更好的对话平台。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向来是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宗旨,《儒学文献通论》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以时间为轴线,清晰明了的展现了先秦至清代儒学文献的源与流,从数量、种类、规律方面探讨了儒学文献发展衍变史,从中我们可以窥视出中国儒学史的来龙去脉。其余三部分则重点从经学文献、儒论文献、儒史文献三个方面,分门别类的概述了反映儒学发展史、构成儒家思想内涵和学术成就的文献。这三部分可以说是本书的精华之所在。
“经学文献”是儒家解经说经的分经概论,通过文献形式展示了整个中国经学历史及其成就,重显了经典的地位,构成了儒家思想的源头活水;“儒论文献”介绍了儒家理论著作的类型和种类,它是儒家思想碰撞的产物,由经典上升到“礼乐教化”、“仁政德治”、“伦理道德”的入世理论;“儒史文献”揭示了反映儒学历史的文献资料的分布状况和使用途径,并对重要的儒学史料进行了系统评说和导读,为儒学史料学提供了参考。此三部分对于从事中国儒学研究、哲学研究、文献学研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经学文献、儒论文献、儒史文献三部分创造性的重建了儒学文献尤其是儒家学术文献的分类体系,即把散在“四库”、遍于“六略”的儒学文献分为“经”、“论”、“史”三种形式,同时还特别列举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重要儒学文献,并作了介绍与评述,这样的分门别类对初学者的儒学入门大有裨益。
“有人说,学问与其说是知识的储蓄,倒不如说是善于在书海中找到需要的知识的本领。”集文献、目录、史料于一体的《儒学文献通论》通过确立“儒学”的主体、“儒学文献”发展的主线,不仅树立了儒学完整的文献形态,弥补了《儒藏》编纂过程中没有“文献总目”和“文献概论”的缺陷,也为人们提供了研究儒家思想的方便门径,进而促进儒学的现代发展。
文献是思想的载体,儒学文献更是承载着中华文化精髓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书中所言“舍文献而言儒学,是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由文献无由以知儒学。”对于想汲取儒家思想的精华,而又苦于面对汗牛充栋的儒学文献而无从问津的学人,《儒学文献通论》不失为一部难得的入门之作。
《儒学文献通论》(上中下册),舒大刚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3月,38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