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10月17日 星期三

    思考“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林恪 在莱顿为读书报撰稿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10月17日   04 版)

        自荷兰时间上周四下午一点零五分,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来,我向荷兰数家媒体多次介绍了这位“莫言者”(non speaker),因为大部分人都不认识他——尽管他的小说已有四五本荷文译本。不仅在荷兰如此 ,在美国也一样。如莫言的英文译者葛浩文所说,他的中国文学译作虽然已经出了很多,但每本一般也只能卖掉几千册 。英美主流读者常说看不习惯中国小说,对他们来说,中国文学通常人物太多,情节太丰富,太复杂,同时缺乏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因此无法与之产生共鸣。

        这些说法,会不会与中国人常说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相悖?

        多次听到西方读者如此反映之后,我很想了解一下中国作家对此的看法。我很荣幸有过几次机会采访莫言,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莫言竟然也认同西方小说一向重视心理描写,而且他也很佩服西方作家在分析人物内心世界方面的细致。但他觉得中国文学恰好没有这种传统,如在《红楼梦》这类小说里,人物确实很多,情节很分散 。不过曹雪芹所描写的人物,比如王熙凤,依然栩栩如生。曹雪芹用中国的方式,把重点放在对话上,放在说话的语气和举止上,内心思想留给读者去解读,不是也很伟大吗?

        莫言如此自信的话语,至今让我印象深刻。这一次,他也打动了诺贝尔委员会。

        我希望,这个奖能让更多的西方读者去发现他的作品,发现中国的其他文学作品,并能欣赏中国文学本身的艺术特色。

        那么,也许“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还是有道理的。

        (林恪[Mark Leenhouts]博士是荷兰汉学家,当代中国小说最主要的荷兰文翻译家之一。)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