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09月26日 星期三

    三十载风云激荡 七十年天桥梦回

    谵小语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9月26日   08 版)

        说来惭愧,大学就读中文系的我在当时竟然不知熊式一这个人。直到几年后读到陈寅恪先生那首“海外林熊各擅场”的绝句,方知这位中国20世纪伟大的双语作家熊式一先生,曾经在异国他乡创造了“伦敦纸贵”的阅读奇观。其长篇小说《天桥》此前英文版和中文版加在一起竟然已经出过了近20个版本之多,更不用说还被译成法、德、西班牙、瑞典、捷克、荷兰等多种文字畅销欧美。可惜的是,中文版都是在香港和台湾出版,我辈无缘读到。

        2012年初秋,在《天桥》英文本于伦敦首印 70周年即将来临之际,其中文简体字本在北京问世,故乡的人终于可以在故乡“听天桥话故乡”了。

        《天桥》之所以能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关注和褒扬,我想首先是它围绕李氏家族的兴衰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近代中国风云变换、气象万千的历史画卷。这部作品被称为“以历史为背景的社会讽刺小说”,故事从清光绪五年讲起,直到袁氏就任民国临时大总统,30多年间的中国社会变迁在书中多有呈现,其间最为重要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更是成为故事中主要人物的人生幕景。作者不仅以文学笔法通过主人公李大同把近代中国重大历史事件抽丝剥茧般解析开来,而且更将慈禧、光绪、袁世凯、李提摩太、孙文、容闳、黎元洪等真实历史人物还原其中,凡涉史实之处无不审慎用笔,不敢妄加戏说。如此虚实相映、巧妙演绎,使得小说文本产生极强的带入感,读者仿佛随着主人公身临其境地走了一回那段腥风血雨的动荡岁月。英国大文豪威尔斯因此评论此书“是一幅完整的、动人心弦的、呼之欲出的图画,描述一个大国家的革命过程”。

        《天桥》的动人之处还在于,故事以李大同的人生轨迹为线索,在对纵横捭阖、动荡诡谲的社会现状与历史风云的描述中,透射出浓浓的人文情怀。大同的出生环境就是晚清中国的一幅社会风俗画:有外表和善、心机满腹的乡绅,也有放荡不羁、蔑视礼法的文士;有存天理、灭人欲的卫道士,也有善良慈爱、舍己救人的贤良者;有心怀天下的理想斗士,也有投机钻营的苟且之辈。他们在大时代的巨变兴衰中走出各自或鄙俗、或卑微、或淡然、或壮烈的不同人生。主人公大同在他从出生到故事结束30多年的人生中,历经乡间苦难成长、城市励志求学、北上慷慨救国、南下坚韧革命,最后功成退隐归乡的曲折道路,参与百日维新、建设兴中会、举兵黄花岗、起义武昌城,目睹军阀割据、清帝退位、民国肇始。可以说大同的人生与时代的大潮紧紧融合在一起,面对种种矛盾冲突他他不断做出选择,他的选择正是故事得以精彩铺展的关键,他的选择同时也传达出作者自身的审美情怀,因为那些选择关涉了人格、志趣、思想与信仰。

        熊式一先生本是个戏剧家,在《天桥》之前他创作的英文话剧《王宝钏》一度连演三年900多场,《天桥》中不断制造矛盾冲突令人物做出选择的情节构置正是巧妙运用了戏剧创作的基本手段。另外在谋篇布局上,故事以父辈李明造桥始,最后又以子辈李大同造桥终,首尾呼应,但同是造桥意义又完全不同。结尾处大同与莲芬重修天桥,三十几年间沧海桑田,大同辗转了大半个中国重又回到原点,对于未来不知他还是否心怀憧憬,南海登岛之后他将何去何从?在看似封闭的循环中留下开放之阙,引人无限遐思。

        陈子善先生曾在《世人谁识熊式一》一文中说:“与早已名满天下的林语堂不同,熊式一先生的文学成就,特别是他作为20世纪中国屈指可数的双语作家对中外文学交流所作的贡献,至今鲜为人知。”

        《天桥》,熊式一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年8月第一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