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09月26日 星期三

    书中自有忘忧草

    ——读学者吴小如

    肖复兴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9月26日   03 版)

        从美国小住回京,才看到燕祥老师转赠的《学者吴小如》。燕祥老师附信说,此书是吴小如先生的学生所编,今年小如先生整整九十周岁了。我知道,燕祥和小如先生交情弥深,且长达六十多年。书名便是燕祥所题。燕祥知道我喜欢小如先生的书法,特意转赠此书,并特意在目录上标出特别值得一看的文章。

        此书收录了小如先生的学生、友人怀念和评述先生的文章。不仅把燕祥标出的文章读完,因为我爱看京戏,曾读过小如先生关于京戏的著作,便将后面有关这方面的文章一一读了。小如先生曾有诗云:“书中自有忘忧草”,倒时差夜间常常醒来再也睡不着,索性读这本厚厚的书,倒也真的又解忧又忘记了长途颠簸的疲劳。

        小如先生学问精深,对于我这样浅薄的人而言,只有高山仰止的份儿。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不仅是让我了解先生的学问,更是感知了先生的冰雪精神,赤子之心。尤其看他的少作,特别是对于名家和他的老师的评点,直言不讳,率真而激扬,真是令人格外感喟。因为这样的文字,今日几成绝响。

        看他批评钱锺书:“一向就好炫才”,说钱虽才气为多数人望尘莫及,但给读者“最深的印象却是‘虚矫’和‘狂傲’。”他批评萧乾的《人生采访》文字修饰功夫“总嫌他不够扎实。”他批评师陀的《果园城》“精神变了质”:“失败的症结不在于讽刺或谴责,而在于过分夸张——讽刺成了谩骂,谴责成了攻讦。”他批评巴金的《还魂草》拖泥带水,牵强生硬,“一百多页的文字终难免有铺陈敷衍之嫌。”

        就是自己的老师,他的批评一样不留情面,敢于指手画脚.。比如对沈从文的《湘西》等篇,他说道:“格局狭隘一点,气象不够巍峨。”“作者的笔总还及不上柳子厚的山水记那样遒劲,更无论格古情新的《水经注》了。”对于废名,他直陈不喜欢《桃园》,因为“没有把道载好”,“即以‘道’的本身论,也单纯得那么脆弱,非‘浅’即‘俗’。”

        说起少作,小如先生说自己是“天真淳朴的锐气”。燕祥说他“世故不多,历来如此。”我想,这应该就是小如先生的老师朱自清所说过的那种“没有层叠的历史所造成的单纯”吧。学者也好,文人也罢,如今这种单纯已经越发稀薄,而世故却随历史的层叠,尘埋网封,如老茧日渐磨厚磨钝。

        我一直以为,只有这种精神存在,文人之文,学者之学,才有筋骨,也才有世俗所遮蔽下独出机杼的发现。只要看《吴小如先生讲〈孟子〉》一书,讲到“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时,小如先生立刻联想到马思聪文革中秘密出国,此事一直毁誉参半,但读孟子此语可以断言马的无辜。这与一些人讲孔孟,完全熬成心灵鸡汤,不可同日而语。

        当然,这样的评点和解读,并非仅靠剔除了世故的单纯和锐气,依托的更是学问的扎实。小如先生讲“治文学宜略通小学”,他提出分析作品的四条原则:通训诂、明典故、查背景、考身世。虽语不惊人,却至今依然是做学问的醒世恒言。

        我喜欢杜诗,便特意看他关于杜诗的讲解,果然不同凡响。比如说《夜宴左氏庄》“林风纤月落”一句,他说一定是林风,不能是风林,因为林风是徐来之风,风林是刮大风,破坏了诗的意境。说《醉时歌》“灯前细雨檐前落”一句,“灯”与“檐”的位置不能互换,并举《醉翁亭记》中“泉香而酒洌”,与“泉”和“酒”的前后位置一样。在《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一句,同时举《出塞》“马鸣风萧萧”,李白的“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及“风萧萧兮易水寒”,指出同样“萧萧”一词,在训诂、气氛和意境中的不同。

        再看他的《京剧老生流派综说》,论及余叔岩和谭鑫培,指出余对谭有超越;论及马连良和孟小冬,指出马的继承和发展,而孟则恪守师承。说得客观而深刻,都是行家的知味之言。论及杨小楼的孙悟空,他说杨把悟空演成了一个仙人,一个超人,基础在于人性,而不像有些人只是模仿甚至是模仿动物的缺点的皮毛之相。论及梅兰芳的《奇双会》,他指出中国传统悲剧的特点与西方戏剧的不同,在于是蕴藏在喜剧之中,是深藏在背后的悲剧。

        无论杜诗,还是京剧,说得让人开眼界。随手举出的例子,拔出萝卜带出泥,清新、细致,而连根带须,又汁水淋漓,脆得嘎嘣响。如同小如先生在论述朱自清时说的“往往能把顶笨重的事实或最繁复的理论,处分得异常轻盈生动。”这样的本事,来自智慧和锐气,来自襟度和眼光,更来自学问,方才能够寸心未与年俱老,始终保持鲜活的生气。

        说起学问,想起小如先生曾经说过这样的一段话:“再有些人,虽说一知半解,却抱了收藏名人字画的态度,对学问和艺术,总是欠郑重或忠实。”对于今天的学术、艺术,或作家与作品,这段话依然有警醒的意义。对待上述的一切,我们确实是“抱着收藏名人字画的态度”,有些谦卑,有些妄想,有些世故,有些自己的小九九,有些膝盖发软,只是没有一点脸红。

        谨以此薄文为小如先生九十岁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