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09月26日 星期三

    来自“草根”的“童话”

    张一弓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9月26日   03 版)

        我在2011年完成了长篇小说《少林美佛陀》的写作。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是北魏时期来自天竺国(古印度)、创立嵩岳少林寺的跋陀禅师。在范文澜著述的《中国通史》中,跋陀还是著名的佛经翻译家,并擅长绘画。

        但我写的不是跋陀的传记体小说。史书中关于跋陀的记载只能给这部小说提供一个历史事件的框架,就是跋陀来中国传播佛教,受到北魏孝文帝的敬重,并随孝文帝迁都洛阳,却拒绝孝文帝在洛阳为他建造静寺,执意远离京都的喧闹,去到偏僻、幽静、人迹罕至的嵩岳少室山下建少林寺,在那里完成了多部经书的翻译,度化了日后在禅学上卓有成就的弟子稠和慧光。小说在这一历史框架中所铺陈的一个个故事,则来自民间传说、稗官野史及其引发的作者的想象。

        我之所以产生了写作跋陀的“冲动”,是因为我在关于跋陀的史书、尤其在民间传说和野史记载中,看到了一位可亲可敬而又不失天真与童趣的老人。他对自己所选择的信仰和理想的坚守、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对弱小生灵的悲悯与守护、以及在社会生活中孩童般的天真与化敌为友的真诚,都使我怦然心动。这些故事还以其夸张、奇谲的想象,绚丽、斑斓的生活色彩,表现出令人惊叹的民间智慧。比如,说跋陀坐禅入定时,浑身上下跳动着火舌,被通红透亮的火光包围着,跋陀安坐其中,露出童子般安谧的笑容,那是排除了各种尘世欲念而进入无欲无求无我境界的“火光定”;他的弟子能够从火光的变化中看到跋陀生命状态的变化、甚至可以看到跋陀对于自己作为男人所产生的天然欲念的惶恐以及在自己的内心世界制服这种欲念的悲剧性搏斗。还有孝文帝亲来嵩岳少室山巧妙断案,释、儒、道三家各得其所。这些传说中所包含的瑰丽、奇谲的想象,总是强烈地吸引着我,要我按照它们瑰丽的面貌和夸张的风格进行想象的“接力”,我也随之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在亦真亦幻的世界里飞翔,最后便有了这部小说。我曾说,这是一部来自嵩岳“草根”、写给成年人看的“童话”。

        我之所以在自己75岁的时候仍然抑止不住写作跋陀的“冲动”,甚至又到了夜不能寐的程度,是因为我在上世纪80年代曾落脚于嵩岳山下,并在困顿中学斯文,多次到少林寺抒发怀古之幽思,从而把跋陀视为在那里结识的一位可爱可敬的老乡亲。自那时以来,随着电影《少林寺》的放映,少林寺以它不断产生着的总是与少林功夫有关的传奇故事而引起世人的瞩目。跋陀却由于没有拳脚上的功夫、也没有达摩一苇渡江、面壁八年的传奇而被遗忘在历史的云烟里, 成了未被世人认知的陌生人。然而,跋陀作为少林寺的创立者和第一任方丈,他与嵩岳山区自然界的相亲相融,他追求的客观世界以及主观内心世界的和谐与宁静,应该在物质欲望和精神需求空前活跃的现代生活中表现出重要的道德价值,并成为嵩岳文化乃至于中原文化的一个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

        感谢朱树诚先生,他对《少林美佛陀》写下审读评语说:“作者一改自己运用多年驾轻就熟的严谨的现实主义方法,使起浪漫主义的诸般法宝,以丰富奇妙的想象、生动幽默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个美妙神奇色彩斑斓的故事,塑造了跋陀、道房、慧光、小六子、红衣童子等个性鲜明血肉丰满可亲可爱的艺术形象,即使着墨不多的几个过场人物,如太后、皇帝、乃至人格化的动物猴王太子、葵花鹦鹉、斑鸠、黑熊,也都性格鲜明。特别是主人公跋陀,完全称得上是一个光彩照人的有很高思想和艺术价值的艺术形象。”朱树诚先生对我的一次新的写作尝试的鼓励,使我增添了把这份文学作业送给读者的勇气。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