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09月26日 星期三

    新书过眼

    陈独秀谢幕的惨淡与坚韧

    汪守德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9月26日   10 版)
    《陈独秀江津晚歌》,钟法权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6月第一版,32.00元

        在中国现代史和中国共产党建党史上,陈独秀无疑是个争议颇多的人物,人们对他前期的经历似乎知之甚细,而对其淡出政治漩涡之后的人生轨迹,虽然间或了解一些片段,但究竟有怎样更为全面而具体的人生历程则可能语焉不详。钟法权以其独特的素材来源为依据,通过《陈独秀江津晚歌》一书,以“一个人和一家人”的叙事,可以使读者从落魄中的陈独秀与旧友新朋交往的角度,来描绘其度过的现实晚景,揭示其遭遇的种种困境,刻画其卓尔不群的个性,把这位处于人生谢幕阶段的人物形象,真实而清晰地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此时的陈独秀,无疑如同被时代大潮卷上海滩的挣扎着呼吸的鱼,在历史轰轰烈烈前进的时候,其境遇、遭际乃至生死,都是很容易被人们所漠视或忘记的。当我们今天能够腾出足够的阅读与思考的空间,从容观照与反刍那些纷纭历史时,陈独秀或许就像个谜团再度引发我们的注意。钟法权就真切注意到了这个人物生命与意志在历史时空中的顽强延伸,及其所具有的文学价值。他意识到作为重要历史人物的陈独秀,不仅没有随肉体的亡故而烟消云散,其命运与结局所包含的巨大历史与人生意味,相反会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与沉思的兴趣。钟法权按陈独秀晚年的行踪,将笔墨集中地放在江津,这个离重庆不远的小城,也即陈独秀的魂归之地,以既是纪实性也是文学性的描写,揭示主人公怎样在极度失意中走完自己充满坎坷,又闪着个性光芒的余生。

        从作品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偏居一方的陈独秀不仅在经济上穷困潦倒,其内心亦伤痕累累。因其负有盛名的缘故,在这个几乎是与世隔绝,但可听闻日寇飞机轰鸣与轰炸声的江津小城,既遭人冷落又受人尊重,寸心寸知地感受着世态炎凉,在窘迫凄清的气氛中艰难度日。显然是与邓燮康一家人的交往,才使他暮境中的生活有了几分令人宽慰的亮色。邓燮康与胡道芬夫妇及三两友人古道热肠、急公好义的真诚襄助,不止缓解与改善了他生活无着、老病无依的窘态,其所表现出的对这位革命先驱者的真诚景仰,也使他千疮百孔的内心得到极大的抚慰。那一次次推心置腹的真诚相对,那一次次困境中的出手相帮,那一次一次在康庄的开心相聚,以及在山林掩映中的康庄凭高远眺山川胜景,感受战争惨烈气氛的焦灼与逍遥,都在人生苍凉中透出某种人间的温暖与情意。作品的如此描写,使陈独秀晚年的命运有了一个生动而具体的影像与背景,增强了作品历史和人生的丰富性,也给人们缅怀往日平添了许多阅读的意趣。

        值得赞许的是,作者以颇具力道的笔触对陈独秀的性格进行了生动刻画,写出了人物此时此刻的心理,及其锋芒毕露的活脱个性。其刚强暴烈的性情和探寻民主与科学的理想追求,注定他要同自己的富裕家庭彻底决裂,做一个同旧世界决不妥协的斗士。即使他在狂暴的历史风雨与无常的人生搏弈中败下阵来,处于虎落平阳般的困顿与无助之中,也绝不改其倔强刚愎、宁折不弯、率性而为的秉性,绝不改其臧否人物、痛贬时弊的风范。他于贫困中仍坚持著书立说,是其显示个性的重要方面,表面看是对教授本行旧业的重操,是为入不敷出时的补贴家用,其实更是对苦闷的排遣,对理想的无望追索。其更具令人尊敬的风骨是,即使一文不名、前景惨淡、饥寒交迫,也拒绝同一切势力合作,决不接受自认为有辱其品格的施舍式的馈赠,即使是胡宗南、戴笠等国民党要员屈尊降贵般的登门造访,也休想动摇他磐石般的立场与意志。确定《小学识字课本》书名这一情节,更反映出其毫不退让的坚定个性,哪怕是与国民政府教育部长陈立夫之间的交锋。这些方面都将陈独秀孤绝而敞亮的性格和盘托出,颇有几分令人钦敬的品格与气度。

        作品对陈独秀情感的表现,也颇为耐人寻味、震撼人心。这位叱咤风云的革命家,在两个儿子陈延年、陈乔年倒在敌人的屠刀下时,他能坦然面对而不改其内心的坚毅,却泪如雨下地跪倒在对其有着大恩的嗣母谢氏病床前和灵堂前,这个有着铮铮铁骨的硬汉子,居然表现出那样一种赤子般的柔情和歉疚。而对三子陈松年的不舍与牵挂,为李大钊、瞿秋白、罗亦农等的牺牲抱愧心中的自责,以及对反动势力难以释怀的记恨,都在临终之时有了感天动地的真情流露。作品以如此动人的情景描写,试图从人情人伦的角度,来反映陈独秀所具有的普通人的道德尺度和情感热度,使我们更全面、更真切地了解和认识这样一个本应是血肉丰满的人。

        作者所采取的看似是单向线性的叙述方式,实则在是以现实为经、以历史为纬的交叉进行的文字,编织和描绘早已逝去的生活画面。这不仅有效地扩展了作品的生活容量,也大大增强了作品的生活纵深和时代氛围,使一部晚歌式的作品显得颇为厚重与饱满。对陈独秀凄然殒落于江津的最后书写,呈现的是这一历史人物最终的自然结局,照出的则是包括作者在内的当代人更为磊落与宽容的情怀与胸襟,即能以对历史的应有的公平之心来观察历史,并对陈独秀这样虽属褒贬不一的人物,给予更为恰当公允的评价和地位。作者凭吊式的写作,就代表了后人的一种深情的祭奠,可以此告慰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做过哪怕是一点点功绩的人们。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