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07月11日 星期三

    人文庄市 厚德载物

    鲁太光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7月11日   19 版)

        在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庄市,正如美国著名作家福克纳形容他的家乡时所说的那样,是一张小小的“邮票”。

        然而,这块“邮票”般的土地,却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翻开俞珍芬主编的《人文庄市》,我们就会发现,庄市的“神奇”,俯拾皆是。远的且不说,在当下的中国,有哪一个地方,竟然能以一镇之小,孕育出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通信技术与管理专家朱高峰,工程电气专家汤德全,计算机专家倪光南,动力机械工程专家倪维斗,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家陈敬熊,数学家周毓麟六位两院院士,使这里成为名符其实的“院士之乡”的奇迹之大?

        翻阅粗朴庄重的《人文庄市》一书,你会发现,庄市的“神奇”,几乎写满了庄市近现代以来的每一页历史——从“启蒙种德”、“教学以中兴家国”的“宁波帮”开路先锋叶澄衷,到“世界船王”包玉刚,到为武汉现代化进程输水输电的近代民族工业精英宋炜臣,到亚洲电影大王邵逸夫,这一个个闪亮的名字,使小小的庄市的天空群星璀璨,绚烂迷人……

        那么,又是什么使庄市成为一片“神奇的土地”呢?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学术界流行一本名为《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学术著作。这本书之所以风行一时,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的作者——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马克斯·韦伯——通过对资本主义为什么发端于欧洲而非世界其他地区这一问题的追问,将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与献身尘世的新教伦理结合起来,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找到了一种文化的阐释,从而赋予资本主义制度一种“精神”内核。这对当时热衷于探讨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学术界来说,自然有非凡的魅力。

        马克斯·韦伯的研究,说得通俗点儿,是要为资本主义制度寻找“合法性”,就将其神秘化,为这血火交织的人类历史进程蒙上了一层玫瑰色的轻纱而已。只要看看后发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进程,我们就会知道,马克斯·韦伯所说而又为某些学者所过度阐释的“资本主义精神”是一个多么“玄虚”的存在。我之所以这么说,并不是要否定马克斯·韦伯研究的价值,事实上,只要我们换一个视角,就会发现马克斯·韦伯的研究不仅不再“玄虚”,而且还有着别样的价值。那就是,与其将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与新教伦理生硬地捆绑起来,说正是因为从新教伦理中孕育了一种“资本主义精神”,才有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不如说,资本主义制度在其进程中,形成了一种自身的文化,从而为其发展提供了某种支持。

        庄市的辉煌,来源于它从古老的历史中积淀下来的那种独特精神,就是编者所敏锐地抓住的“人文”精神——这也是本书题为《人文庄市》的主要原因之一。正如庄市名人辈出一样,这种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也体现在这些“庄市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而其最光彩动人的部分,则是这些“庄市人”对教育的重视。《人文庄市》一书所记载的,大多是名商巨贾的故事,然而,书中最有质感的部分,不是他们荣耀的人生,不是他们发达的事业,不是他们特立独行的人格,甚至也不是他们创业维艰的故事,而是他们纷纷投资教育的义举。在这个方面,叶澄衷的作为尤其感人——他在考察企业的路上看到儿童顽劣因而萌生办学的故事,让我们透过一滴水看到太阳的光辉,感受到一位负责任的企业家心中的“道德律动”。而这样的“道德律动”似乎又是所有“庄市人”共同的责任担当。正是这种薪火相传的道德律动和责任担当,在庄市培育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和精神,使庄市成为祖国大地上一片厚德载物的“神奇的土地”。

        人文庄市,厚德载物。

        相信随着庄市在新世纪的新发展,随着越来越多的“庄市人”脱颖而出,这本书及其所传达的人文精神,也将焕发出更璀璨的光彩。

        《人文庄市》,俞珍芬主编,中国文史出版社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