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06月27日 星期三

    沪语教材进课堂可否缓行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6月27日   23 版)

        近日, 沪上一位知名沪语专家编了一本《小学生学说上海话》,以便于让上海的小学生说好上海方言。这本是值得期许和肯定的。但据媒体报道,下个学期,这本《小学生学说上海话》大概要进入校园,让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说正宗上海话。也就是说,学说上海话将成为学校的一门课程。学校要通过一定课时的教学,培养孩子课后说上海话的“惯性”。

        笔者以为,让学说上海话教材进课堂这件事,还是不必推行,或者至少在现阶段缓行为好。在推广普通话依然还需要国家下大力气推广的今天,在学校专门设置学说上海话的课程,三尺讲台上重新拣起方言来“传道授业解惑”,这种做法与国家的明文规定有所不符,因此不值得提倡,至少不妨在现阶段缓而行之。

        2000年正式颁布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地位,也赋予了我们对那些不按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的现象予以处理的法律依据。多年来,在国家语委和上海市语委的指导与推进下,上海市的各级各类学校从实际出发,认真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国家推广普通话的方针、政策,认真贯彻教育部提出的“三纳入、一渗透”,即将普及普通话和语言文字规范化的要求纳入培养目标,纳入教育教学和学生技能训练的基本内容,纳入学校工作日程和常规管理,渗透到德智体美和社会实践等教育教学活动中。

        应该说,上海市积极创建和创造了有利于普及普通话的语言环境,包括幼儿园、小学在内的各级各类学校学生,以及几乎所有上海人的普通话水平,这些年来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可以说,上海的娃娃们是在愉快的环境下说着普通话的,同时也是在很自然而然的语境下,渐渐习得上海方言的。上海的娃娃喜欢说普通话甚于说上海话,而且小小年纪就能说一口“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普通话,这本是一件好事,也正是我们这么多年来不余遗力推普的功效所在。会说普通话了,不意味着就一定不会说或说不好上海方言了。普通话和方言之间从来就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更不是有你无我的关系。

        当然,也不必否认,这些年来,在普通话大普及的同时,上海人尤其是上海的娃娃们说上海方言的“标准化”或者说“原汁原味”水准有所“滑坡”。于是,为传承好上海的地域文化,也为了不致使上海话“荒腔走板”的太离谱,沪语专家或者其他对上海话情有独钟的相关人士出面呼吁一下,或在东方网、新民晚报等网络、媒体上辟出专版专栏“学说上海话”,这都是值得鼓励的;对小学生或其他年龄层面的上海人、新上海人把上海话说得“标准”、“地道”一些,也是颇具指导效果的。但如果要让《小学生学说上海话》这样的教材进校园、进课堂,那就是需要慎重一些、需要商榷一下了。

        事实上,如今上海的娃娃们口中说出的上海话和长辈们一口“地道”的上海话有所不同。这也是无妨大碍的。学说上海话或其他方言,其实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渐进过程,是急不得的,所以不必过于纠结于上海的娃娃如今连上海话都说不地道了。只要有了合适的语境,说好上海话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一个很自然的过程。

        对照国家推普工作目标,我们上海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的,推普尚未完全成功,同志仍需继续给力。作为上海人,不管你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还是新上海人,都应该会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吗,都应该会写一手至少工整的方块字。这是当代上海人不可缺乏的基本素质之一。所以,与其建议让《小学生学说上海话》这样的教材进校园、进课堂,倒不如继续大力倡导且坚定不移地践行“推普从娃娃们抓起”,而且要毫不动摇、毫不松懈地一抓到底。 

        总之,上海话的保护、研究和传承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也是应该在可行的范围里,采用有效的方法继续做好的。但学说上海话,是不应该与国家推广普通话这个大政方针相违的。所以,将方言编入教科书拿到小学课堂上来搞“传承”,这个做法大可不必。

        上海外国语大学  缪  迅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