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06月27日 星期三

    《衣羽》的遗珠之憾

    孙栋华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6月27日   11 版)
    《衣羽》,王莹著,陈子善、张可可编,海豚出版社2012年1月第一版,19.80元

        海豚出版社年初推出的《衣羽》是上世纪30年代影剧明星王莹的作品集,收入散文、小品、访问记等28篇作品。自80年代王莹受到公众和媒体关注开始,写她的传记、回忆和纪念文章开始多起来,很多文章都提到她文笔细腻,感情真挚,显示了作者高雅的趣味和良好的素养。但由于年代久远,想要读到她散见于当时报刊上的文章,殊非易事。《衣羽》的出版,有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王莹,从而推动王莹的研究。编者陈子善先生做了一件好事,功莫大焉。然而,怀着欣喜之情翻阅全书后,却不由得扼腕而叹。以我所见,至少有5篇重要文章,该收而未收入集中,留下遗珠之憾。即:

        1、《从上海到苏州》。发表于1938年9月《国闻周报》“战时特刊”第四期。此文记叙了上海救亡演剧二队8月20日从上海出发,22日抵达苏州的沿途见闻和感想。这是二队踏上救亡之路开端的记载,文中还有冼星海的母亲送别儿子的情形,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2、《白崇禧将军会见记》。发表于1938年《全民抗战》第10号。这篇文章日后廓清了一段公案,特别值得一提。文中记叙了1938年初夏的某一天,臧克家领着金山、王莹会见白崇禧将军的经过,为二队如何来到五战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历史记录。80年代出版的王莹传记,都是根据王莹丈夫谢和赓的记忆,说是1937年8月二队到达南京时,白崇禧与李宗仁在电话中商议后,派谢和赓面邀二队去五战区,王、谢由此相识,开始了所谓“永远的初恋”,演绎出一段虚虚实实的故事。臧克家在《忆念王莹同志》(《散文》1980年第7期)一文中据实写道:台儿庄大战胜利之后,是自己介绍二队去五战区的。对此,谢和赓极为不满,提出了种种责难,直至上书高层领导,一时颇为轰动。其实,早在1947年2月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上映时,臧克家在《文汇报》上发表的《从银幕看到了我自己——〈八千里路云和月〉抒感》一文,就说过是自己介绍二队到五战区的。再读一读《白崇禧将军会见记》,事情就更清楚了。1936年王莹与金山开始共同生活,直至1942年春季才分手,而王、谢在何时何地开始恋爱,完全是私人的事,不一定值得考据坐实。需要反思的是某些传记作者,不下艰苦细致的爬梳钩沉史料功夫,道听途说,匆忙执笔,写出的传记岂能是信史?这也同时说明了个人记忆并不完全可靠,固执己见,贻笑大方。

        3、《成长与死灭》。发表于1939年2月10日《弹花》二卷四期。此文是王莹写给赵清阁的一封信。王、赵两人情深谊厚,但抗战期间,居无定所,通一封信也大难。1938年年底,王莹偶然得知赵的通讯处,才写下了这封信。信中谈到二队即将出国募捐演出,还谈到桂林连日遭日寇飞机疯狂轰炸的情景。王莹还特别写道:“最滑稽的是炸弹与传单同时下来……而传单上画的日本人,和我们漫画所画的日寇完全一样,真是太无耻了!”这一段文字,勾画了侵略者的残暴和丑态,更增加了人们对日寇的仇恨和鄙夷。王莹写到音乐家张曙被难,“心里一直感到不安和难受,仇恨是报不完的啊!”信中王莹还与赵清阁共勉为祖国献力,并劝赵戒酒。“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今天读来,仍为之动容。

        4、《离别了战斗的祖国》。发表于1939年3月16日桂林《扫荡报?瞭望哨》。1939年2月,金山、王莹率领“中国救亡剧团”赴南洋演出宣传前夕,报纸出专刊壮行,王莹写了这篇七百余字的短文。王莹说,作为一员文化哨兵,将直接同日寇在南洋“来一个短兵相接”,“跨越任何险阻——决不退缩!”字里行间透出一股壮怀激烈的战斗豪情,其志其情令人振奋和感佩。

        5、《七四一次的演出》。连载于1939年4月23日、4月30日、5月7日、5月14日《申报》(香港)。这篇文章的“写在前面”一节,概括了演剧二队从上海出发,历经20个月,走过8个省份,演出741次,“一群戏剧工作者,穿着破旧的衣服,赤着脚,抬着简单的道具,随处张开他们的营垒——田野、山峰、树木茂密的处所、战壕……热情地表演着。”文章集中地叙述了1937年8月下旬在徐州的第一次演出:在日本飞机的狂轰滥炸间隙,在极其简陋的小舞台上排演活报剧“保卫祖国”,激起了无数观众同仇敌忾的呐喊:“彻底驱逐日本出中国境!”从文章的总题目“741次演出”推断,应该还有许多精彩、生动甚至悲壮的故事蕴含其中,可惜由于金山、王莹很快离开香港出发去南洋,文章并未完稿。

        王莹的这五篇文章,是她投身伟大的抗日战争洪流之中,几经生死的人生经历和心灵记录。其文风与前期活跃在大城市舞台和银幕期间的抒情小品大不相同,视野阔大了,感情深沉了,立意高远了,因而更值得一读。这些文章同时也是研究抗日救亡戏剧运动的珍贵史料,值得重视。但愿再版时补入,给王莹、也给历史研究一个完整的交代。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