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关于雷锋的书出过不少,这其中有从各种不同角度再写雷锋事迹的,也有从思想精神层面研究雷锋现象的。雷锋,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精神向往的一座高地。但是,许多年来关于雷锋的宣传,难免与政治的开放度紧密地关联着。雷锋,从上世纪60年代一个几近“高大全”式的完美无瑕的英雄形象,逐渐地成为情感丰富、更接地气、更可亲可近的平民英雄。在众多的作品中,由胡世宗和陈广生联合创作的《雷锋传》可以说独树一帜,系统全面、客观真实地表现和叙述了雷锋的生平事迹。
循着雷锋的生命轨迹,我们的视角从湖南望城县的一个偏僻乡村开始,看到的是一幅幅代表着雷锋22年人生的画面:幼年雷锋,父亲遭受日本鬼子的毒打而惨死,母亲因生活所迫悬梁自尽;少年雷锋,受到新社会的特别关爱,在团山湖农场开拖拉机,在鞍钢开推土机;士兵雷锋,成为一名播撒春天般温暖的优秀战士,直至光荣殉职。如果仅仅以对社会和世界发生重要影响而论的话,雷锋与那些影响世界或改变世界的科学家、军事家相比,他的确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普通人,他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小人物。但他所产生的影响,足以和那些大师级的人物相提并论。他不是什么领导者或军事家,但在美国西点军校“最优秀人物”的挂像里,雷锋紧随美国将军艾森豪威尔之后,成为亚洲唯一入选的军人;他并非创造新思想的大师先哲,但在巴西华人社区的千万个家庭中,人们都挂着两张像,一张是耶稣,另一张便是雷锋。在他们的心中,雷锋便是“上帝”。不管是什么肤色,什么种族,什么国籍的人,都称雷锋是一个具有善良品格的好心人。
一个22岁的普通士兵,为什么会成为东西方社会一致称赞的人生楷模?那就是雷锋的人生实践,浓缩了我们这个民族最美好的精神积蓄,当这种精神传统与中国共产党人所张扬的理想精神找到最佳契合点的时候,便成为当代世界最美好的品德。任何民族,任何信仰,就向善这个最基本的人生道义来说,它是相同的,关键看是能否把这种道义变成人生贯彻始终的实践。
读《雷锋传》让我们思念和回忆起一个精神美好的时代。雷锋的人生表面看是他个人的人生实践,但他人生前进的每一个脚印里,都可以看到一个时代的影子,雷锋代表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而雷锋的精神,之所以在他辞世50年以后,依然让中国人民倍加怀念,正是因为他用毕生实践所张扬的那种道德精神,让人们看到了这种精神存在的困境和危机。毋庸置疑,今天的生活比起雷锋那个年代不知要富裕多少倍,然而,精神信仰的缺失却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
《雷锋传》没有夸张,没有使用时尚的政治口号和语言,质朴平实的语言使人们看到了一个真实鲜活的雷锋。写雷锋,要真正打动人,最忌讳随意拔高和肆意夸张。过去我们对英雄人物的宣传,在这方面存在诸多弊端——往往根据不同时期的政治需要随意让英雄人物扮演不同的角色。某种程度上,这样做的结果恰恰歪曲了英雄人物的形象。作为在新中国怀抱中成长的新一代,雷锋与平常的青年人一样,有爱美之心,同样也有对美好情感的期待,而有了这些,丝毫不影响他作为一个伟大共产主义战士的高尚。这本书中,作者以优秀而朴实的文笔向人们介绍了步入青年的雷锋情感真挚的一面。他与女青年王小莉虽然还不能说进入恋爱阶段,但双方显然已经产生了相互爱慕之心。作者将这两个青年的情感生活娓娓道来,写得质朴、健康、纯洁。雷锋到鞍钢工作后与女青年易珍的友谊,也写得含蓄而真实。这样一些叙述,使雷锋由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典型,回归到让读者觉得可近可亲的战士楷模。雷锋能获得同龄女友们的倾慕,表明了他具有强烈的人格魅力。正是因作品真实的描写,才使其更加具有感人肺腑的力量。
向善的行为,是一种心底产生的自发行为或是为了某种功利目的驱使的行为,这是人们衡量英雄的重要界线。在这部纪实作品中,作者给了我们一个客观而明确的解答——不论是在湖南望城,还是在东北鞍钢,抑或是进入军营当了一名士兵,雷锋一直坚持不懈地为别人做好事;不论是在抗洪中英勇冲锋,还是当校外辅导员,以及在社会上坚持不懈助人为乐,他的所有行为都不带有任何功利色彩,他要用毕生的道德实践来向给他第二次生命的新社会回报。正是因为如此,他的行为才更让人们敬仰。我想,这也是《雷锋传》在更深的意义上给人以教育和启示的原因所在。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要真正实现强大,不仅要物质上富有,更要在精神上强大和富有。这些年来,不论社会上出现什么样的变化,雷锋精神在共和国的土地上一直生生不息、血脉相传,从王杰、刘英俊、李国安,到近来被奉为社会楷模的郭明义,新一代雷锋都在延续着道德精神的光辉,传承着我们民族至为高尚的优良品格。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华民族不仅能在经济上引领当今时代的潮头,也一定会在精神上站立在世界的制高点上。这就是长篇纪实作品《雷锋传》写作出版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