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灯》是一部农村题材的长篇小说。它以晋西北地区一个偏僻山村——破堡村为背景,描绘了位于革命老区的这个山村从抗日战争、土地改革、解放战争、成立互助组和农业合作社,一直到改革开放中期半个多世纪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变化,展现了一幅幅变化万千、隽妙无比的乡村生活画卷。它以广阔的视野、全景式的画面,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艺术地再现了晋北农村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风云和时代变迁。小说集中刻画了这个山村两个家族的兴衰,塑造了一批性格各异、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作品结构细密严整,节奏流畅,篇幅宏大,时间跨度长,是一部深沉激越、令人神往的英雄史诗。小说通过描写农村各种人物的关系和他们历史与时代的命运来感染人、教育人,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是近年来不多见的反映现代及当代中国农村生活的一部大作、力作。
人物,是小说的生命。《水灯》之所以能打动人,唤起阅读者极大的审美愉悦,主要还不是因为它以宏大的叙事,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农村几十年的发展变迁史,而是因为它运用种种艺术手段和技巧,塑造了仉鼎盛、刘嘉麟、张毓卿、甄韬旸、何小圆、仉熙川、郝德、柳二女、石榴花等一大批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着墨最多的就是仉鼎盛这个农民形象。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画廊中,农民形象层出不穷,农村干部形象也是比比皆是。仉鼎盛首先是一位农民,其次才是一位农村干部,与以往的那些文学形象最大的不同,在于他集中体现了中国农民或者说是中国人的人生价值取向,即勤劳善良、吃苦耐劳、不畏强暴、热爱自由。当历史需要中国农民充当主力军的时候,这样的字眼就会不断地出现在社会大众面前。
仉鼎盛能够一辈子“清白做人,烛照人间”,就在于他坚持自己做人的原则。与人为善,让他在利益面前能够不为所动,在责任面前能够勇于承担。这是一个大写的中国人,这也是中国大多数人的标杆,这就是鲁迅所言的中华民族的脊梁。《水灯》让我们再次感受生命的高贵,这便是它的文学价值的一个体现。
《水灯》的语言和对话多使用山西,特别是晋北地区方言,而且是晋北农民的语言。大量方言、俗语、俚语的使用,使我们对人物形象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这种语言与它所表现的地域、人物、情景是那样的切合完美、相得益彰。它们是如此丰富多彩、曲尽心意,那样鲜活灵动、富于表现力和生命力。这种语言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地方特色和读者阅读的兴致。作者使用这样的语言来描写人物,显示出极其丰富的语言储备和语言锤炼的功底。
《水灯》是一部有滋有味、有声有画的晋北民俗宝典。《水灯》最让人欣赏的是它所展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醇厚的民俗味道。地方特色,是决定小说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鲁迅先生曾说:“现在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打开中外文学史便可知道,古今中外许多成就卓著的作家的作品,无一不是以它们独具一个地方的特殊风味而取胜的。老舍的作品,北京味儿;孙犁的小说和散文,白洋淀味儿;赵树理的小说,晋南味儿;刘绍棠的小说,京东运河味儿……而今,我们又从靳春的《水灯》里分外高兴地闻到了浓香扑鼻的晋北味儿。那古老的太罗河水草的清香气,座座古朴素雅的泥窑和石窑,终年吃不厌的莜面窝窝、山药蛋、粉条烩豆腐、油糕,无不彰显出沁人心脾的晋北民风乡情。而那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婚、丧、嫁、娶的习俗礼仪和讲究特多的人情世故,使底蕴颇深的晋北民俗学显得更加色彩纷呈,光艳夺目。至于新中国成立后当地人们不断变化、日渐丰盈的文化心理、伦理道德,以及形象、优美、动听的方言土语,都让生于斯,长于斯的有心人靳春吃了个底儿透。总之,《水灯》的地方特色是绚丽多彩的,字里行间喷发出的晋北的泥土芬芳是醉人心田的。
正如文学评论家郑恩波先生所说:“一部《水灯》为几代勤劳、勇敢、坚强、忠诚的中国农民竖起了一座千古不朽的丰碑,为地道醇厚的中国乡土文学走向更广阔的舞台、走向世界提供了令人宾服的样本。”
《水灯》,靳春著,读者出版集团甘肃少儿出版社2011年6月,4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