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士清先生撰写的《曾敏之评传》(简称《评传》),以史家之严谨,济以流丽恢宏之笔,将近乎一个世纪的时代风云,囊括于其中,既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又具有较高的文学品位。读《评传》,仿佛置身在一个风雨沧桑的时代里,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喜怒哀乐,风云变幻,其中有一双坚韧不拔的脚步,始终在追寻光明中跋涉前行;又如涵泳在知识的海洋里,伴随着一位饱学的长者,沿着撰述者的笔触,聆听着传主贴近时代的吟咏和海涛般的历史潮音,让人们分明地感觉到,一颗为国家民族无时无刻不虑深怀远的大爱之心,在坦荡磊落、自强不息地脉动着──这位长者,便是香港作家联会创会会长、世界华文文学联会会长、著名学者、诗人,现年95岁的曾敏之先生。
年青时代的曾敏之,是怀着献身报国之志走上社会的。他15岁当小学校长,17岁在报刊发表文言小说,后来进入报界,成为20世纪40年代《文汇报》、《大公报》的著名记者。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岁月里,他怀着一颗报效祖国之心,积极参与抗日文化活动,反对国民党的专制独裁统治。在“国共谈判”期间,他写出了专访周恩来的长篇访问记《十年谈判老了周恩来》(后更名为《周恩来访问记》),文章甫一刊出,便轰动了当时的文坛和政界。1945年初,重庆文化界著名进步人士,发表了要求实现民主纲领的《文化界时局宣言》,该《宣言》由沈钧儒、柳亚子、徐悲鸿、马寅初、郭沫若、茅盾等312人联署,曾敏之名列其中。作为一名文化战士,曾敏之始终以无私无畏的精神,与反动的腐朽势力抗争,1947年遭国民党当局逮捕下狱,被营救出狱后,秉性不移,仍然用他的一支“常带感情”与爱憎分明的笔,坚持战斗在文化战线,不屈不挠,备尝艰辛而执著不悔!
曾敏之在香港主持《文汇报》笔政和在暨南大学任教期间,笔耕不辍,写了大量的时论、散文、古典诗词和学术论著,先后出版了《文史丛谈》、《人文纪事》、《望云楼随笔》、《听涛集》、《观海录》、《诗的艺术》、《古典诗词艺术撷英》等大量著作。作为一名学者型的文化战士,他是在写作中战斗,为战斗而写作的。从曾敏之的思想境界与文学著作来看,“经世致用”的学术理念对他深有影响。上世纪40年代国共重庆谈判期间,曾敏之便跻身于众多进步的文化名流之列,为国家民族的安危与前途,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于国事蜩螗之际,以笔作枪,为抨击腐朽捍卫正义而呐喊。当他敬仰的闻一多先生因为反对内战、要求和平而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时候,他义愤填膺,冒着生命危险,挥笔写下了《闻一多的道路》的长文,在《大公报》公开发表,产生了极大的震动。曾敏之先生不计个人安危、大义凛然的爱国精神,于此可见一斑。
《评传》将曾敏之的“行”与“思”,缜密地穿织在一起,使得一个学识渊博、关注民生的知识分子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通过对曾敏之多篇(部)作品的研究,论析了曾敏之的忠忱谋国及其忧患意识产生的思想渊源。忧患意识之于曾敏之,是与他的爱国精神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联系在一起的,表现的是一种向前看的担当精神。这种精神,是奋发向上的高瞻远瞩,而不是在忧患中低迷徘徊。孟子说:“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如何涵养人文精神,如何摆脱金钱崇拜产生的负面影响,如何摆正“义”与“利”的关系,如何以历史的辩证法与清醒的思维,忧其所患,觉其所不觉,让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实现真正的文化复兴,实现人民民主与公平正义,还需要人们做出艰巨的努力。曾敏之有深见于此,在其作品中,往往将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看得重于一切。作为诗人,他有着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精神;作为学者、作家,他又有着同鲁迅那样直面惨淡人生的风骨。对此,《评传》都做出了中肯而深切的论析。
《评传》说:“曾敏之对国家谋之以忠,对人民竭诚关怀,这是他做人的原则,也是他为文的出发点。他敢言,敢于直言。”信哉斯论!曾敏之的敢于直言,既源于他的忠国爱民之心,也与他的一以贯之的治学精神相关,体现了他对于思想是非的秉持己见而不随波逐流的独立精神。举一例为证:曾经有一个时期,社会上兴起了崇拜曾国藩之风,说什么“经商要学胡雪岩,从政要读曾国藩”。曾敏之在《从名臣传说起》一文中指出:“曾国藩之受人吹捧,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打败太平军, ……二是他保卫名教,尊崇孔孟之道……什么民族大义,是一字不提的!”这话一针见血,让人们得以思考:打败太平军,挽救了清廷,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呢?如果是好事,曾国藩确实是值得后人学习的“楷模”;如果是坏事,他就是曾经被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早就说过的,是“汉奸加刽子手”。曾国藩借用洋人的枪炮来屠杀自己的同胞,以几十万太平军的鲜血与头颅,换来了自己的煌煌功勋,而从无半点忏悔之意!这不是汉奸刽子手又是什么呢?这样的人格,他的学问再深,修养再高,能值得学习吗?曾敏之对于这样的社会思潮的敏感问题,从不依违其间,而是独抒己见,旗帜鲜明,表现了独立的人格与高尚的风范。
“文传碧海千秋业,杖倚黄山不老松。”曾敏之题赠友人的这句诗,恰是他八十年来文学生涯与理想追求的写照。在此,一位老知识分子的人格魅力与风骨情操,让我们肃然起敬!因为这正是中华民族宝贵的人文资源所在,是可以秉承前贤而启迪来者的。
《曾敏之评传——敢遣春温上笔端》,陆士清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4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