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04月18日 星期三

    《老子》译话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许渊冲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4月18日   19 版)

        第四、五、六章谈的都是“道”。但却用实例来说明空虚的道总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第四章把道比作无底深渊,第五章把取法于道的天地比作中间空虚的风箱和箫管,第六章又把道比作空空的山谷。一开始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神是神灵,把道比作空谷的精神,看起来虽然空空的,但谷中万物却生生不息,永远不停。山谷就是玄妙的母亲,道则是“玄牝”(玄妙的母性)。下面看看两种译文:

        (1)The Valley Spirit or the God of Vacuity never dies, which is the profound mystery of maternity.

        (2)The vale spirit never dies, it is the mysterious womb.

        第一种译文的“母性”译得容易理解。第二种译文更形象化,把山谷比作神秘的阴户,如果不加注释,理解就不容易了。

        第六章接着说:“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宋代范应元注:“门者,指阴阳也,以其一开一合往来不穷而言也。”这句可以算是“地法天,天法道”的注解。上面说了:“道”是玄妙的母性,就是阴阳之道。古代把天看作阳性,把地看成阴性,天地阴阳交配,就生出了万物,所以说“道”是“天地根”。“人法地”,也是男女阴阳交配,生生不息,因此,“天地根”包括了人的根源在内。这是老子的生命哲学。可见古人两千多年前的思想,比同时的西方神学高明得多。第六章最后说:“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就是说“道”绵延不断,仿佛永远存在,用之不尽,取之不竭。这几句也有两种译文:

        (1)The opening of profound maternity is the root of Heaven and Earth. It is continuous, and its function is eternal.

        (2)The door to the mysterious womb is the origin of heaven and earth. It lasts as if it ever existed; when used, it is inexhaustible.

        第一种译文是意译,第二种是直译,不如上句好懂。第二种译文的“门”字也是直译,如指阴户倒是形似,但意思并不明确。“根”字解释为“根源”,比第一种译文好懂一点。但不如把全句改成:

        From the mysterious womb (or from the mystery of maternity) are born (or come) heaven and earth.

        第四至六章几个例子都说明老子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取法于空谷深渊,可以说是人法天地;空谷生长万物,并且生生不息,可以说是天地法道,用之不尽,取之不竭。至于人用风箱、人吹箫管和道有什么关系呢?风箱中间是空的,人拉风箱,越拉风越大,只要人拉,风永远吹不完,这就是人法天地、天地法道了。箫管中间也是空的,人吹箫管就像风吹过高山低谷、森林草原,发出各种乐音,这就是人法道、道法自然了。

        前几章谈空虚无为,“无为”有人理解为无所作为,有人理解为无为而无不为,也有人理解为无我,有所作为都不是为我,这就是无私了。第七章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以其不自生”是什么意思呢?从不同的译文看来,有不同的解释:

        (1)Heaven is eternal and earth everlasting. They can be so just because they do not exist for themselves. And for this reason they can long endure.

        (2)Heaven and earth exist for ever. The reason why they exist so long is not that they want to exist; where there is no want, to be and not to be are one.

        第一种译文采用分译法,说天是永恒的,地是长存的。其实原文天长地久并无分别,所以第二种译文采用合译法说天地是永远存在的。形虽不似,意却相同。第二句,第一种译文说:天地所以长存,因为天地并不是为了自己而存在的,把“不自生”理解为不为自己而生存或存在,虽然可以,但认为天地的存在有一个目的,只是目的不为自己而已。第二种译文却认为天地的存在并没有目的,既然没有目的,那就没有什么可以判断存在的长短。例如建设社会主义,达到目的可能要几百年。如果没有目的,或者是个不可知的目的,那存在就可以是永远存在,因为目的永远也达不到。所以第二种译文说:既然没有要不要的问题,那存在或不存在就是一回事了。

        第七章接着说:“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这有点像范仲淹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圣人要等天下人都乐了,自己才乐,这是“后其身”;但是第一个天下人乐时,他也乐了,和第一个人同乐,一样快乐,这就是“身先”了。“外其身”是“置身事外”,把个人得失置之度外,只考虑大家的得失,大家都有所得,他的所得也保存了,这就是“身存”。总而言之,就是要“无私”,要和大家同忧乐,大家都乐,自己也乐了,这就是“成其私”。下面看看几种译文:

        (1)The sage similarly puts himself behind others; yet it turns out that he comes before others; he completely disregards his own existence, and yet it turns out that his existence is preserved. Is it because they are not selfish that they attain what they attain? 

        (2)Therefore for the sage the last becomes the first, the out becomes the in. As he is selfless, all become his self.

        第二种译文说:圣人无先后内外之别,因为无私,所以公私合一了。可以说第一种译的是词,第二种译的是意。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